中国古代分工思想/中国古代田制思想/中国古代赋税思想/中国古代理财思想/中国古代富国富民思想/中国古代功利思想/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中国古代货币思想/本末论/义利论/奢俭论、 欲望论/薄税敛论/恒产论/农业丰歉循环论/平粜、 平籴论/轻重理论/大同思想/均输、 平准论/等贵贱, 均贫富/商战论/实业救国论/棉铁主义/民生主义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中国古代分工思想 ☛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对社会经济关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所持的观点、理论和主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根据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先秦、秦至清代两大时期。先秦包括夏、商、周三代(前21世纪—前221年);秦至清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几个阶段(前221年—1840年)。 1. 先秦经济思想。西周以前已有一些简单的经济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墨、道、法等各派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经济观点,成为此后2000多年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源头。(1)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后继者孟子(约前372—前289)、荀子(约前313—前238),都肯定人有求富逐利的欲望,但认为追求财富应遵循伦理规范。他们把“义”作为求利的伦理准则,要求人们“见利思义”,遵循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的原则。在财政上,他们主张轻徭薄赋,重视培养税源。在富国与富民的关系上,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对于分工与交换,主张“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并提出商品价格之高低取决于商品内在的质量。这已接触到商品的价值问题。(2)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即人们在交往中首先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坚决反对损人利己。主张保护私有财产。为了增加劳动力,墨家要求采取早婚等政策,尽快增殖人口。墨家强烈指责王公贵族在生活上奢侈挥霍,主张节用。在商品交换方面,提出“为屦以买不为屦”,认为制鞋者把鞋用来交换别的商品,则对制鞋者而言,鞋已不再作为鞋来使用了。这表明墨家已意识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两重性。(3) 道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主张节制欲望,宣扬“知足”、“去奢”,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经济生活。(4) 法家重农轻工商,称农业为“本业”、工商为“末业”,主张重本抑末。提出农战政策,奖励民众努力从事农耕和作战。公开肯定贫富差别的合理性,反对损富济贫,并提出绝对人口过剩的理论。 2. 秦至清经济思想。这一时期包括中古与近古,是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确立、发展至趋于解体的历史时期。由于土地自由买卖,土地兼并剧烈,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因此土地问题是思想家关心的首要问题;其次,中央集权制度下,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需要有庞大的财政支持,因此解决财政问题成为思想家探讨的重要问题;再者,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早,思想家历来重视商品货币问题的研究。土地、财政和货币问题,是贯穿这一时期经济思想的三大主题。(1) 西汉时期。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限田论”,要求对私人占有土地进行限制。桑弘羊(前152—前80)推行官营工商业政策,打击民间商人,以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其官营工商业的思想反映了强烈的国家干涉主义经济思想。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提出“善因论”,反对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涉和控制,主张自由发展民间经济。晁错(前200—前154)提出“货币名目论”。(2) 魏晋至隋唐时期。李安世(443—493)提出的均田思想,被付诸实施,推行了近300年,直到唐代中叶。唐代刘晏(718—780)以商业经营原则处理财政事务,提出“因民之所急而税之”的财政原则。杨炎(727—781)提出“两税法”,主张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刘秩(唐代人,生卒年不详)提出“反自由铸币论”,认为铸币是“人主之权”,民间自由铸币必然作假掺杂;自由铸币还会加剧贫富矛盾和社会不安定。为了杜绝私铸,他建议禁止民间用铜。陆贽(754—805)则提出“物贱由乎钱少”、“物贵由乎钱多”的货币数量论。白居易(772—846)提出“利出一孔论”,认为国家财政只应向农业征税,不应再向其他部门征税,并反对两税征钱,主张征收实物税。(3) 宋元时期。宋代许多思想家反对儒家讳言财利的传统。司马光(1019—1086)提出“保富论”,强调富人有利于国家和贫民,因此应予保护而不应打击。苏轼(1037—1101)要求保护民间工商业,实行农商皆利,这反映了宋代反抑商的思潮。朱熹(1130—1200)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更强化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制约作用。陈亮(1143—1194)、叶適(1150—1223)等以功利主义批判理学派,并大力为富民辩护,在思想界独树一帜。(4) 明清时期。明代泰州学派主张均分土地。李贽(1527—1602)则完全肯定并维护私有制,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认为富人致富是合乎天意的,因此,强凌弱、众暴寡亦是合乎天道的。东林学派主张贫富两便,要求恤贫民而不累富民。明末起义农民提出“均田免赋”,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剥削。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顾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92)等提出“自私自利论”、“工商皆本论”,并尖锐地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清初颜李学派提出“自耕者为农”、“惟农为有田”,要求所有农民都成为自耕农,完全消灭地主。蓝鼎元(1680—1733)反对海禁,积极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洪亮吉(1746—1809)根据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出绝对人口过剩理论。王瑬(1786—1843)认为,发行纸币,“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既可足君,又可足民,为滥发纸币造舆论,受到许楣(1797—1870)的批驳。许楣持货币金属主义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