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古代教育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古代教育伦理思想随着社会教育职业活动的产生和人类道德的演进,中国古代教育伦理思想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商周以后,教师职业开始出现。最初的教师由贵族官吏兼任。选择时极其注重道德,“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周礼·春官宗伯》),“以齿德兼尊者为教师”。要求教师“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周礼·地官司徒》)。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冲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收徒讲学,首创私学,较早提出了系统的教育伦理思想。他主张“有教无类”,人们不论贫富、贵贱都可接受教育。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忠于职守。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既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又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过则勿惮改”(《学而》)。并注意通过自身的道德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墨子认为,教师应胸怀“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理想,把“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视为大善,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劝教”学生,做到言行一致,“以身戴行”(《修身》)。孟子认为,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是人生莫大的快乐。教师应当加强道德修养。荀子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认为教师比“礼”更为重要,“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儒效》)因而主张全社会都应尊师重教。同时,要求教师做到“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致仕》)。《学记》总结了儒家教育伦理思想,认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主张教师既要有广博的学问,又要有高尚的品质。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折,开而弗达”,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汉代董仲舒认为教育乃是维护统治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的道德责任就是“化民成性”。主张“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春秋繁露·玉怀》),要求教师明于“义利”,忠于职守,做到“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必仁且智》)。唐代韩愈主张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师说》),并在师生关系上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见解。认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苟且。要求教师刻苦勤学,以身立教。宋代朱熹强调践履躬行,主张师生都应加强道德修养,“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白鹿洞书院教条》)。明代王守仁要求教师“庄严自持,内外若一”、 “以身先之”,主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予以引导,反对体罚。学生对教师的缺点和错误可以有分寸地直言相谏。清代盛宣怀认为教育伦理关系整个社会风气, “唯师道立而善人多”(《中国近代教育文选》,第76页)。因而,主张把师德建设视为纯化社会风尚的重要措施。认为师德的培养要从师范生开始。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教育伦理思想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师德规范体系,并已达到相当的理论水平,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