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古代富民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古代富民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封建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物质财富分配关系中,主张藏富于民的一种经济思想。(1) 富民思想渊源于《尚书》中“裕民”、“惠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前551—前479)提出“足食”、“富而后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认为人民的富足是为政府提供充足的财源和实施教化的基础。其后孟子(约前372—前289)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他认为富民的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和减轻赋税。荀子(约前313—前238)分析国民财富分配和国家兴亡的关系,认为民富有利于促进生产,生产愈发展,国家愈富裕,从而“上下俱富”。荀子把民富与国富在理论上统一起来。(2) 墨家在民富与国富的关系上,主张“官府实而财不散”,“官府实则万民富”,要求首先充实官府,把民富的希望寄托于王公大人的“爱利万民”之心上。(3) 道家主张“我无事而民自富”,反对统治者干涉人民的牟利求富活动,但又宣扬“少私寡欲”、“知足者富”,以寡欲和知足为富民的前提。(4) 法家以富国立论,认为富民政策不可取。《管子》中说“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甚富不可使”。认为民富不利于统治,因此主张“民富则不如贫”,“有道之国,务在弱民”。(5) 西汉时贾谊(前200—前168)综合富民与富国的思想,提出国家与人民都需积贮的理论。董仲舒(前179—前104)反对官僚地主兼并农民,提出“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的富民思想。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主张顺应人民求富的意愿,达到“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而桑弘羊(前152—前80)则认为“民饶则僭侈,富则骄奢”,因而反对富民。(6) 魏晋隋唐以后,富民阶层中,中小地主及工商富民逐渐突出,出现了为富民辩护的思潮。宋代叶適(1150—1223)抨击王安石(1021—1086)的抑兼并政策,认为富人实有惠于贫者。明代为富民辩护的思想更为突出,反映了当时富民日益重要的社会地位。在清代,地主阶级思想家,不论保守或开明,都十分强调保护富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