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海港
远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南北海港,它们是随着水运与渔业的发展,从河、海岸边的村落逐渐向港城演化而形成的。夏商周三代,在渤海湾北岸的孤竹城,出现了通向辽东的水运口岸碣石港;在山东半岛东北部的渤海南岸,形成了黄、睡海港(夏商时属莱国),是渤海南北逐岛航线的南岸起点港,这条航线向东延伸至辽东、朝鲜及日本;在山东南岸有琅邪古港,因附近有琅邪山而得名。春秋时,与北岸的黄、睡构成齐国渔盐兴盛,交通南北的枢纽港。后世秦始皇数次巡海至此,《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他廿八年(前219年)首次“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百姓)三万户琅邪台下,”免赋税12年,以鼓励定居、开发琅邪港。又为北击匈奴,从此港开创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海上漕运,输粟至北河。同时又命徐福率数千人的船队,从琅邪港出航日本; 在南方出现了商周时期发展起来的番禺古港,由于它居岭南百川入海的珠江口,自古以来一直是交通海外的南大门。春秋时,番禺扬越臣属楚国,因此楚王夸耀他能通过番禺港,获得从海外运来的犀象、黄金、珠玑等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