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

(词)宋·张栻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

不知岩上枯木,今夜若为情。

应见尘中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

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

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

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

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

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1

(词)宋·张栻

柳眼笑窥人送。

袅娜舞腰纤弄。

那更柳眉效蹙,三件皆出众。

尊重。

尊重。

已作一场春梦。

张栻/艮斋铭/四益箴

☚ 取友铭   张栻 ☛

张栻

张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宰相张浚之子。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讲,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力主抗金,指斥时弊。在学问上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

☚ 张栻   艮斋铭 ☛
张栻

张栻

张栻 (生卒年不详) 字敬夫,一字钦夫,一字乐斋,号南轩,汉州锦竹人,徙居衡阳。父张浚,为高宗时抗金名相。张栻以荫补承务郎。孝宗时,累官至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他是南宋著名道学家。为人表里如一,急公勇义。其学为朱熹敬佩,誉为 “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其诗清雅平淡,蕴含深刻,是南宋道学家诗人之有味者。有 《南轩集》。

☚ 题《苕溪渔隐图》(其一)   方广寺睡觉 ☛
张栻

张栻1133—1180

字敬夫,又字钦夫、乐斋,号南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徙居衡阳(今属湖南),张浚之子。以荫补右承务郎,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乾道五年(1169)知严州。六年为尚书吏部员外郎兼权左右司侍立官(《宋史·张栻传》谓“召为吏部侍郎”,误),寻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七年知袁州。后家居累年。淳熙元年(1174)起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以治有绩进直宝文阁再任。五年,除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以病请祠。七年,除右文殿修撰,不及拜而卒,年四十八。嘉定间,谥曰宣。朱熹为撰神道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杨万里撰有《张左司传》(《诚斋集》卷一一五)。《宋史》有传。近人胡宗楙撰有《张宣公年谱》二卷。栻为南宋理学家,主张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练兵以抗金复仇。师事胡宏,严于义利之辨,为一代名儒。学者称南轩先生。有《南轩集》四十四卷,词附朱熹《晦庵词》。

☚ 卫时敏   崔敦礼 ☛
张栻

张栻1133—1180

字敬夫,或作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为南轩先生,绵竹(今属四川)人。张浚之子,少颖异,随父官永州、连州及湖湘各地,从赵鼎受学,又曾往衡山向胡宏问河南程氏之学,备受前辈学者称赞。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以荫补官,甫登仕途即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内赞密议,外参庶务。孝宗亦喜其少年有为。次年,北伐失利,其父被迫去位,病故。栻愤而屏居旧庐,不预人事。乾道四年(1168),起复知严州。次年,为吏部侍郎兼起居郎侍立官。孝宗每咨以时政,栻侃侃而论,颇受重视。栻念靖康之耻,心系一统大业,积极上言。后因与宰辅意见不合,出守袁州。淳熙二年(1175),改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有惠政。淳熙五年,任秘阁修撰,改荆湖北路转运使,知江陵府,在任期间礼遇诸将、安抚士卒,勉以忠义。常巡视诸郡,访贫问苦,省刑薄赋,秉公执政,颇受郡民爱戴,亦为权奸所嫉。屡求去,不许,后以病力辞,诏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祐观,未及拜命,病卒。闻丧,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静江、江陵两府百姓哭之尤哀。栻有其父风,广交结。一时知名之士人,如朱熹、吕祖谦、杨万里、张孝祥、周必大、胡铨、辛弃疾、陈亮、陈傅良、虞允文、刘过、潘端叔等皆有或深或浅的交往,又在所至之处建立书院,培养后进,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吴翌等皆出其门。栻诗多流连光景、描山绘水之作,但颇有兴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永州所题三亭陆山诸诗,时方二十馀岁,兴寄已落落穆穆如此”。其《立春偶成》、《题福岩》、《和元晦醉下祝融峰》、《东渚》、《丽泽》、《西屿》、《题城南》、《采菱舟》皆是写风光山水之佳作。其诗风清新隽永,颇具哲理,时见理趣。一生著作极富,有《易说》、《癸巳论语解》、《书说无逸解》、《孟子详说》、《癸巳孟子说》、《经世纪年》、《通鉴论笃》、《诸葛武侯传》、《奏议》、《伊川粹言》、《希颜录》、《张子太极解义》、《南轩先生问答》、《南轩诗集》等。朱熹为撰神道碑,今人胡宗楙为撰《张宣公年谱》。《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 张孝祥   章甫 ☛
张栻

张栻1133—1180

南宋文学家、辞赋家。《宋史》有传。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徙居衡阳(今湖南衡阳)。浚子。颖悟夙成,长师胡宏而友朱熹,以古圣贤自期。少以荫补承务郎,官终吏部侍郎、古文殿修撰。卒谥宣。为人坦荡,严于义利之辨。作《遂初堂赋》、《风雩亭辞》、《后杞菊赋》、《谒陶唐帝庙祠》等辞赋,多用骚体,文风醇雅。有《南轩集》。

☚ 张说   张随 ☛

张栻1133—1180

南宋学者。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广汉(今四川广汉县)人,后徙居湖南衡阳。官至右文殿修撰。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关心民瘼,改革弊政。幼受家教,后师事胡宏“问程氏学”,继承胡安国、胡宏的湖湘之学。他博学多识,朱熹赞“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南轩文集·序》)。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曾主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众。卒谥宣,理宗淳祐初诏从祀孔庙。所代表的学派为南轩学派。张栻认为,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孟子说》卷七)天、性、心表现形式各异,而实则一体,皆本于理,即所谓“同体异取”。但又重视“心”的作用,说“心也者,贯万事统万理而为万物之主宰者也”(《南轩全集》卷12),带有心学的色彩。他特别强调“明义利之辨”(同上书,卷14),认为这是为学的第一要求。“盖出义则入利,去利则为善也。此不过毫厘之间而有黑白之异、霄壤之隔焉。”(《孟子说》)强调义利之间对立,实质上是天理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摈弃人欲,使言行符合天理。发挥孔孟和程颢关于“仁”的思想,说仁“为圣学之枢,而人之所以为道也”(《南轩全集》卷25) ;“仁为四德之长而又可以兼包焉”(《南轩全集》卷18),“己私克则天理存,仁其在是矣。”(《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为仁的关键在于“克己”,即“去人欲”。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夫善者,性也”(《孟子说》卷6),“原性之理,无有不善。”(《论语解》卷9)天命之性是至善的,恶是由所禀受的气质浊薄造成的。人们只有寡欲以至于无欲,才能去恶从善,私欲不萌,天理常存。张栻提倡“居敬主一”的道德修养方法,说,“夫主一之谓敬,居敬则专而不杂,序而不乱,常而不迫,其所行自简也。”(《论语解》卷3)为学重内心的涵养,强调“持养省察”,时刻保持一个“敬”字。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宋元学案·南轩学案》)说明居敬是穷理的基础,明理则有益于居敬,两者相须互发。重视伦理道德的践履,主张“力行”,反对空谈性命。张栻的著作有《论语解》、 《孟子说》、《太极图说》、《洙泗言仁》、《诸葛忠武侯传》、《经世编年》等,其诗文编为《南轩先生文集》44卷,收入《四库全书》。

张栻1133~1180

南宋理学家。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人。以荫补官,历直秘阁、知严州、吏部侍郎兼侍讲、左司员外郎、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主张修德政,用贤养民,在郡多有政声,其死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江陵、静江之民也感哀痛。少从胡宏向河南程氏学,成为南宋著名理学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主持湖南岳麓书院,从学者众。其学重明义利,去人欲,存天理,著述颇多。著有 《南轩易说》、《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伊川粹言》等,有《宋张宣公全集》存世。

张栻

张栻1132~1180

字敬夫,号南轩,亦号乐斋,南宋四川绵竹人。高宗绍兴七年(1137)父张浚谪居永州,栻随父学。二十年(1150),再随父徙居永州,负芨至南岳就学于胡宏门下,凡八年。三十一年(1161),浚判潭州,栻随父寓居长沙,建城南书院,授徒讲学。后以荫补官。乾道元年(1165)居父丧。刘珙知潭州,重建岳麓书院,栻主讲其间。宣扬“礼者天之理”、“明理居敬”等理学思想。撰《潭州岳麓书院记》,岳麓书院名重一时。朱熹自闽来访,与栻论道三昼夜。乾道六年,奉诏出朝。次年冬,落职还长沙,主讲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八年,刘珙复知潭州,聘栻主教事,旋为岳麓书院教授。十年,诏除旧职,知静江府。离开湖南。

☚ 张武   陈宁 ☛
张栻

张栻1133—1180

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重要创始人之一。字敬夫,一作钦夫,一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 (今四川绵竹县) 人。迁于衡阳。父张浚,为南宋中兴名相。少长从胡宏学。胡宏器重之,告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退而思,益自奋励,以古圣贤自期,作《希颜录》 以见志。胡宏曰: “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居官十余载,除在朝短时间任吏部员外郎兼权左右司侍立官等职外,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任上,先后知严州、袁州、静江、江陵诸州府。主讲岳麓书院8年,造就弟子甚众。颇推崇周敦颐之《太极图说》,认为周氏学说之妙 “乃在太极一图”,但他将太极说成 “性”,说“有太极则有物,性外无物” ( 《孟子说·告子上》),“主于性为心” (同上书)。有调和“理学”与“心学” 的倾向。与朱熹、吕祖谦交游甚密,时称“东南三贤”。主要著作有《南轩易说》、《书说》、《论语解》、《孟子详说》等。

☚ 吴翌   朱熹 ☛

张栻1133—1180

南宋学者。字敬夫、乐斋。广汉(今四川梓潼)人,徙居衡阳。宰相张浚子。以荫补官。孝宗朝,历左司员外郎、除秘阁修撰,历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官至吏部侍郎。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学者称南轩先生。有《南轩易说》、《癸已论语解》、《癸已孟子说》、《伊川粹言》、《南轩集》四十四卷。

张栻1133—1180

宋理学家。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四川绵竹)人。抗金名臣张浚之子。张浚主持北伐,栻以少年而“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出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时,精减州兵,汰冗补阙。知江陵府兼本路帅臣时,一日去贪吏十四人,礼遇诸将,加恤士伍。及卒,四方之士涕泪相吊,江陵、静江之民哭之尤哀。他少年闻道,从师于胡宏,与朱熹友善,同为当代理学大师。他主张, “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以天理为义,以人欲为利。著有《论语解》、《孟子说》、《太极图说》、《南轩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