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 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中国古代历法,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以前,后经历代天文学家改进,特别是经462年祖冲之创制的 《大明历》、712年由一行制定的 《太衍历》、1280年郭守敬修成的 《授时历》,使历法达到完善地步。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阴历1年12个月,354天; 闰年13个月,383天。阳历年,又称太阳年,1年3651/4天。月以月球绕地球运行1周所走时间而定,精确时间为29 499/940,划定月大30日,月小29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即1昼夜为1日。1日分为子、丑、寅、卯等12个时辰。从半夜算起叫子时。远在商代以前,中国古人就用干支记日,以10干配12支,得60 “甲子”。大致相当两个月,但由于月大月小合起来只有59日。所以每月的干支和日期的对应常常不是一样的。一年分为4季,24个节气。若按太阳年的24等分计算,每个节气是15.2天。但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夏天时速度慢,从春分到秋分须走186天; 冬天时速度快,从秋分到春分,只须走179多天。如果按节气的平均天数计算,从冬至到春分有6个节气,实际不到90天,所以历法规定春分不在昼夜平分那一天,而在昼夜平分后3天。同理,从夏至到秋分有6个节气,实际上超过90天,所以历史规定秋分也不在昼夜平分哪一天,而是在昼夜平分前3天。置闰是为了解决阴阳历的矛盾。阳历年3651/4日,阴历年354日,每年差111/4日,因此,历法规定,3年增加1个月,叫闰月,一般是29日。但3年置闰后,又多出了43/4日,所以规定19年7闰,大约每32个月有1个闰月。 ☚ 流星的最早记录 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的最早记录 ☛ 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 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中国古代历法,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以前,后经历代天文学家改进,特别是经462年祖冲之创制的 《大明历》、712年由一行制定的 《太衍历》、1280年郭守敬修成的《授时历》,使历法达到完善地步。中国古代历法是阴阳合历。阴历1年12个月,354天;闰年13个月,383天。阳历年,又称太阳年,1年365 1/4天。月以月球绕地球运行1周所走时间而定,精确时间为29499/940,划定月大30日,月小29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即1昼夜为1日。1日分为子、丑、寅、卯等12个时辰。从半夜算起叫子时。远在商代以前,中国古人就用干支记日,以10干配12支,得60 “甲子”。大致相当两个月,但由于月大月小合起来只有59日。所以每月的干支和日期的对应常常不是一样的。一年分为4季,24个节气。若按太阳年的24等分计算,每个节气是15.2天。但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视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夏天时速度慢,从春分到秋分需走186天; 冬天时速度快,从秋分到春分,只需走179多天。如果按节气的平均天数计算,从冬至到春分有6个节气,实际不到90天,所以历法规定春分不在昼夜平分那一天,而在昼夜平分后3天。同理,从夏至到秋分有6个节气,实际上超过90天,所以历法规定秋分也不在昼夜平分那一天,而是在昼夜平分前3天。置闰是为了解决阴阳历的矛盾。阳历年3651/4日, 阴历年354日, 每年差 ☚ 流星的最早记录 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的最早记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