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古代历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古代历法 002 中国古代历法在中国于1912年开始行用通行国际的公历以前,见于史料中行用过和未行用的历法,有102种。绝大多数古代历法为阴阳合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要素是日、气、朔。至迟在殷商时代开始用60干支纪日至今。“气”是节气,1个回归年里可分24个节气,其中从冬至开始,每隔1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为中气,余为节气,如: “小寒、立春、惊蛰……”。这是古代历法中的阳历成分,也是中国的创举。“朔”是指日月在黄道上经度相同的时刻,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间隔叫朔望月,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阴历成分。由于日月运动速度不均,所以气与气、朔与朔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相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是随天象观测的精确和计算方法的进步,经历了采用平气、平朔到平气、定朔再到定气、定朔三个时期。此外,在规定历法起算点上也有两种方法,一是取“上元(历元)”,一是近距取元。中国古代历法工作除了与世界上一般历法内容如推算历谱、安排历日外,还包括了对日、月、五星运动的计算,对昏、旦中星时刻的测定及日、月食的预报等更丰富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所以,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天文学史的一条主线。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创制的《太初历》既保留了它以前的古六历中以365 1/4日为回归年长度,以29 499/940日为朔望月的长度和十九年七闰的特点,又创定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以无中气月份为闰月,为今后2000余年的历法工作开辟了道路。以后463年祖冲之创《大明历》将岁差引入历法,728年一行创《大衍历》用定气排太阳运行表,用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提高了历法的精度,到公元1280年郭守敬创《授时历》(大统历)时用三次差内插法,并用类似球面三角解决太阳黄赤坐标的换算问题,使中国古代历法达到了最高水平。 ☚ 天文学成果、理论 中国古代计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