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工作原则
中国共产党历来关怀人民疾苦,把保护人民健康的任务规定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纲领中。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根据长期以来党领导下人民卫生工作的丰富经验和光荣传统,提出了中国卫生工作的原则: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总结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卫生工作的第四项原则: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四项原则是中国医药卫生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各项卫生工作的准则和指针。
面向工农兵 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卫生事业的立场和出发点。在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经济极度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医疗机构和卫生人员非常缺少,而且大部分集中于城市,主要为官僚、买办和地主资本家服务,因此传染病广泛流行,人民健康水平低下,长期来被称为“东亚病夫”。面向工农兵这个原则从根本上扭转了卫生工作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局面,明确规定卫生工作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生产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卫生工作必须从全国人民出发,在经费分配、机构设置、人员培养、物资装备等各方面,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在搞好城市、工矿卫生工作的同时,特别强调广大农村、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时因地制宜地推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及合作医疗制度。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规章制度、工作方法都以面向群众,方便病人为原则。全体医务人员要加强医德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摆正卫生和生产的关系,实行“卫生为生产、生产讲卫生”,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卫生事业,搞好卫生工作。卫生工作的目的是保护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人的健康,促进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卫生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的卫生知识水平,使讲究卫生、保护健康成为群众自觉的行动。
预防为主 在中国,预防为主的含义,不仅是指预防传染病,更重要的是要在国民经济逐步发展的条件下,国家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不断增进人民健康,预防和消灭疾病,延长人的寿命。这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记载了疾病可以预防的思想,把预防疾病看作是医生的美德,而且还提出了各种摄生方法,主动地保护身体健康,以抵抗各种外界因素的侵害。在中国人民革命的斗争历史中,预防为主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尽管当时物质条件有很大的限制,还是因地制宜地在军民中开展了清洁卫生活动,从而减少了疾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全国解放后,尽快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卫生状况,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产力,这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任务,而且也成为全国各部门的共同任务。
医疗卫生工作要在预防为主原则指导下,做到防治结合。预防工作不仅是卫生防疫部门的任务,也是医疗机构和全体医务人员的任务。在医疗工作中要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疾病由轻转重或传给他人,特别要努力发现和及时治疗各种潜在的或隐匿的疾病。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精神心理卫生,从小养成卫生习惯,开展体育锻炼和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防病能力,这是预防工作的基础,也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根本措施。
团结中西医 中国共产党从保护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出发,为正确处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制订了团结中西医的原则。它的实质是: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加强卫生队伍的团结,充分发挥中医、西医和中西结合医的力量和作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中西医逐步结合,推进医学科学现代化。中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医药学体系,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就存在着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也存在着分别掌握这两种不同体系的医药卫生人员——中医和西医。西医运用西方医药学的知识和技术来防病治病,中医则运用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知识和经验为人民健康服务。建国三十多年来,在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过程中,又培养了一批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结合医。无论是中医、西医,还是中西结合医,都是中国防病治病的重要力量。必须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
正确处理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关系,应该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从科学发展的规律出发,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防止和反对歧视中医、排斥中医的思想,同时也要防止保守的倾向。医学科学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地和疾病作斗争,随着斗争经验的逐步积累,就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地认识了疾病的现象、性质和内在联系,获得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知识,即医学科学知识。医学科学知识是随着生产发展和人民需要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向前发展的。科学是有继承性的。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合乎科学的发展规律。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西方医学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医学都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宝贵经验,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当相互取长补短,这是结合的基础。因此,既要认真学习现代自然科学,包括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就,努力发展和提高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还必须努力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研究、整理、发掘,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把它提高到现代科学的水平。中西医同时发展,相互结合,经过长期广泛的实践,必将达到更高的科学水平。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这项原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卫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开展中国卫生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人民卫生工作的光荣传统。这项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不卫生习惯作斗争;另一方面,认为开展卫生工作必须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相信人民群众要得到解放,必须依靠人民自己的力量,由人民群众自己起来解放自己。卫生工作也是一样,解放前中国人民健康水平低下,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残酷压迫的结果,他们处在贫病交迫的生活状态下,只能在死亡线上挣扎。但当他们获得解放之后,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他们对改变自己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既有力量来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也一定有力量与一切危害健康的因素作斗争。医药卫生专业人员是防病治病的骨干力量,但单单依靠专业人员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卫生面貌,只有专业人员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由人民群众自己起来作斗争而获得的果实才是最巩固的。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群众的合理要求和正确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实行,并向群众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服教育,这是认识现实和变革现实的过程。因此,开展卫生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实事求是,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不能脱离国家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