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 191 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医学科学高级学术机构。1950年国家卫生部集中了一批科学研究人员,改造了旧中央卫生实验院成立中央卫生研究院,1956年8月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任务是: ❶办好所属研究所,提供有实用或理论价值的科研成果; ❷培养高级医学人才; ❸办好所属医院,提高疑难病症诊治水平; ❹在国家医学技术政策方面起参谋、咨询作用; ❺提供医学科技情报,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医科院下设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首都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海光医院)、整形外科研究所(整形外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输血研究所、皮肤病研究所、放射医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抗菌素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医学情报研究所、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卫生学校等20个研究、教学机构。建院30多年来,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药学、抗生素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 中国红十字会 中医研究院 ☛ 中国医学科学院简称“医科院”。1950年在原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央卫生研究院。1956年改为此名。是中国医学科学的高级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领导。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的高级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领导。为了加速新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1950年,卫生部集中了一批医学科学研究人员,在原中央卫生实验院基础上,成立中央卫生研究院,1956年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1957年中国协和医学院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1959年创办了8年制的中国医科大学,1979年改名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更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是一个整体,行政领导机构一元化,统一管理科研、教学以及医疗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与教学并重,提供有实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医药科技成果,培养德才兼备的科研、教学、医疗人才; 提高专科疾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水平; 在国家医药科学技术政策方面起参谋、咨询作用; 收集医药科技情报,发挥全国医学图书情报网络中心作用;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院校有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27个,指导教师79人,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37个。直属机构有:北京协和医院,病床600张,设有妇产科、内分泌科、眼科和核医学4个研究中心及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皮肤病研究所,重点进行性病、麻疯病及其他皮肤病的防治及理论研究。阜外医院,是全国心血管病临床技术协作和培训中心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合作中心。以及血液学研究所。整形外科医院 (整形外科研究所)。肿瘤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基础医学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免疫学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药物研究所。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放射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输血研究所。医学情报研究所。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微循环研究所,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卫生学校等。院校医学教育属多层次结构,本科设医学系(8年制)、护理系(4年制),专科设医学实验技师专业。1986年成立研究生院,招收医学博士、硕士和研究生班。1979年以来,创办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出版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年鉴》,出版18种全国性医药学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简称“医科院”)是中国医学科学的高级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领导。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加速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1950年中央卫生部集中了一批科学研究人员,在原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央卫生研究院。1956年改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1957年中国协和医学院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科学人材,1959年创办了八年制的中国医科大学。1971年撤销建制。1979年恢复,改名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简称“首都医大”),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医科院和首都医大是一个整体。 方针任务 方针是密切结合防病治病的实际需要,发展医学科学,为增进人民健康,为开展计划生育,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任务是: ❶办好所属研究所,提供有实用或理论价值的科研成果。 ❷办好中国首都医科大学,招收研究生和进修生,使成为德才兼备的科研、教学、医疗方面的优秀人才。搞好中专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 ❸办好所属医院,重点提高对专科疾病和疑难病症的诊治水平。 ❹在国家医学科学技术政策方面起参谋、咨询作用。 ❺提供医学科技情报,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医科院承担了肿瘤、心血管病、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卫生学、计划生育、药物及生物制品、生物医学工程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针麻原理等方面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通过开办大学、中级卫校、招收研究生以及选派出国学习等方式,大力培养医学科学技术人才。 组织领导 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历届院长:沈其震(1958年8月以前)、黄家驷(1958年8月至1982年12月)、吴阶平(1982年12月2日起)。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家在业务领导工作中的作用,建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由院内63名科学家和科技骨干组成,院长任主任委员,下设若干专题组。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审议重点科研计划和攻关项目,评议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人员技术职称晋升等。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医科院二十五个,首都医大十三个;首批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医科院十二个,首都医大八个。为加强对学位评定工作的领导,院、校联合成立了学位评定委员会,由党政主要领导和科学家共三十一人组成,院(校)长任主席。 直属机构 (以成立先后为序) ❶首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首都医大临床医学部)是一所综合医院,是医科院和首都医大医疗临床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基地。除完成大量医疗工作外,承担首都医大的教学任务,重点研究某些疑难病症和临床各科中的若干关键技术,以及垂体瘤、糖尿病、胰腺疾病、肝炎、计划生育、人工听觉等国家重点课题。 ❷卫生研究所 (环境卫生监测站、食品卫生检验所)。研究有关改善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及营养卫生、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关键性问题,防治职业中毒和职业病,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❸皮肤病研究所。研究麻风病及其它皮肤病的防治和理论,为各地培养人材。 ❹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主要研究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探讨某些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理论,承担首都医大流行病学教学任务。 ❺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主要寄生虫病防治的关键技术及其相应的基础理论,培训寄生虫病防治科技人员。 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对高血压、心肌梗塞、肺心病等主要心血管疾病进行诊疗和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开展心血管外科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❼血液学研究所(海光医院)。主要进行血液学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包括血液病及活血化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❽整形外科医院 (整形外科研究所)。结合提高整形外科医学水平开展解剖、病理、生理、细胞及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为各地培养整形外科专门人才。 ❾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以食管癌、宫颈癌、肺癌、肝癌、鼻咽癌等为重点,对常见恶性肿瘤进行诊疗及临床、病因、流行病学、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 ❿基础医学研究所(首都医大基础医学部)。主要研究医学基础理论,结合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重要疾病的研究,开展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遗传学、免疫学等新兴学科和技术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某些原理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承担首都医大的基础医学教学任务。(11)药物研究所。主要开展防治肿瘤、心血管病、肝炎以及用于计划生育等药物的药理、药化、合成和栽培的研究,寻找有效而价廉的药物资源。(12)抗生素研究所。进行新抗生素和其它抗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发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药用资源。(13)儿科研究所。开展儿童保健及小儿呼吸道、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14)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猿猴等医学实验动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研究小儿麻痹疫苗及某些肠道病毒。(15)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放射生物、放射病临床、抗辐射药物、放射卫生、辐射剂量、核医学等领域中的有关理论和应用问题。(16)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应用现代工程技术探索医学科学现代化的新方法,开发研究各种新型医学仪器、医用材料与人工脏器及辅助装置。(17)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防治中的关键性问题与医学病毒学的某些基础理论。(18)输血研究所。研究和发展输血材料和技术,小批量生产和供应血液及其制品。(19)医学情报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全国医学情报中心、全国医学中心图书馆,负责收集、管理、研究和提供国内外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情报和图书资料,科学技术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多种医学科学情报和技术资料。(20)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研究和培养实验动物新品系,为医科院并逐步达到为卫生部直属研究单位提供纯系和无菌动物,为医学研究提供常用实验动物。(21)卫生学校。为院属各单位培养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主要成就 建院二十多年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几次调整和充实,医科院有很大的发展。1957年两院合并时,研究、医疗机构仅有1院、2所、10系,共2,934人;1982年全院已有研究、教学和医疗机构共4院(含研究所)、15所、1所实验动物中心、1所卫校,共有二十一个单位、10,313人,其中正副研究员(正副教授)388人,助理研究员(讲师、主治医师)1,445人,实习研究员(助教、住院医师)1,150人,技师(护师)752人,技术员(护士)1,621人。研究员(教授)中,有16人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医学中心图书馆藏书由建国初期的6万多册,增至1979年的36万多册,期刊二千多种。 由于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努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很大成绩。建院至1977年的科研成果中,115项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92项受到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励;197 ~19 0年的成果中16项被卫生部评为甲级成果,19项为乙级成果。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有7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奖,其中二等奖3项(天麻有性繁殖树叶菌床法、新药氢溴山莨菪碱、广谱抗肿瘤抗生素平阳霉素),三等奖2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靛玉红、新药咪唑酸酯),四等奖2项(十号止血粉、对管配对仪)。 建院以来,医院病床介于1,352~1,720张之间,门诊数量有较大增长,1981年达110多万人次,比1962年增长56%,除完成大量医疗工作外,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特别是肿瘤、心血管病、血液病、放射病、糖尿病、先天性疾病等的诊治和显微外科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医学教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1981年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和研究生共1,005人。 学术交流 1959年编辑出版了《十年论文摘要汇编》,1979年创办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0年开始出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年报》。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日趋活跃,医科院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联系日益加强,有三十多位专家在WHO的专家咨询团担任了职务; 寄生虫病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病毒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首都医院被指定为WHO的合作中心;和美、英、法、日、德、澳、加等国有双边或多边交流活动并对某些寄生虫病、肿瘤、心血管病及肝炎等科研项目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 同行评议 中医研究院 ☛ 00014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