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农业全书︱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小粒咖啡   中国农业全书︱梅里雪山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员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附录一 重要农业文献、法规目录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河南省政区图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 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四川省地形图   中国农业全书︱《中国农业全书·辽宁卷》 编辑委员会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 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 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 经营形式大量涌现, 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 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 濒临太平洋西岸, 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 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 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 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 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粮食、 经济作物”二元结构, 逐步转向“粮食、 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 把农业教育、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附录一 地方农业法规、规章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 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业状况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国家日子也不好过。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扬长避短, 保持农业发展后劲, 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 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 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 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 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 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 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克服人口多、 耕地少, 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 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 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 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 经营形式大量涌现, 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 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 濒临太平洋西岸, 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 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 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 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 “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 “粮食、 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 把农业教育、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 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 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 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 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 不分卷次, 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中疏漏之处,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黑龙江省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福建省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 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 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 经营形式大量涌现, 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 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 濒临太平洋西岸, 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 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 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 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 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粮食、 经济作物”二元结构, 逐步转向“粮食、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 把农业教育、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附录 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 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 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 经营形式大量涌现, 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 濒临太平洋西岸, 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 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 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粮食、 经济作物”二元结构, 逐步转向“粮食、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天津市   中国农业全书︱附录一 农业大事纪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 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广东省行政区划简表   中国农业全书︱附录 广东省农村基本情况统计资料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 一的集体统 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 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 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向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 一九九 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1994年7月

☚ 中国农业全书︱前言   中国农业全书︱贵州省地图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 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业状况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国家日子也不好过。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扬长避短, 保持农业发展后劲, 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 取得主动。 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 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 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 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 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 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克服人口多、 耕地少, 家底薄等不利因素, 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 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 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虚美, 不掩过, 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 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 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 经营形式大量涌现, 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 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 濒临太平洋西岸, 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 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 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 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 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粮食、 经济作物”二元结构, 逐步转向“粮食、 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 把农业教育、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 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 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 《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 从事具体工作。 一九九四年, 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 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 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 不分卷次, 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 它的本身, 就是国家经济、 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 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 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 农业院校、 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热忱关怀和指导, 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中疏漏之处,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前言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篡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 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农业全书︱编委会(一)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 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四平地区农田防护林   中国农业全书︱海龙水库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 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员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 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 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 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 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 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篡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前言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员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 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 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 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 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 《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 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 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 《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 从事具体工作。 一九九四年, 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 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 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 不分卷次, 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 它的本身, 就是国家经济、 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 在编纂过程中, 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 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 农业院校、 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热忱关怀和指导, 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中疏漏之处,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小麦丰收   中国农业全书︱打瓜丰收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 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业状况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国家日子也不好过。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扬长避短, 保持农业发展后劲, 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 取得主动。 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 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 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 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 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 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 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 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 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克服人口多、 耕地少, 家底薄等不利因素, 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 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 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 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虚美, 不掩过, 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 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 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 经营形式大量涌现, 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 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 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 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 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 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粮食、 经济作物”二元结构, 逐步转向“粮食、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 把农业教育、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 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 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 从事具体工作。 一九九四年, 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 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 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 不分卷次, 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 它的本身, 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 在编纂过程中, 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 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 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中疏漏之处,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名单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 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业状况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国家日子也不好过。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 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扬长避短, 保持农业发展后劲, 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 取得主动。 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 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 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 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 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 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 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 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 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 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克服人口多、耕地少, 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 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 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虚美, 不掩过, 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 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 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 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 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 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 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 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 “粮食、 经济作物”二元结构, 逐步转向 “粮食、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 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 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 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 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 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 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 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员 (按姓氏笔画排序)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 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 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 经营形式大量涌现, 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 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 濒临太平洋西岸, 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 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 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 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 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粮食、 经济作物”二元结构, 逐步转向“粮食、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 把农业教育、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编委会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 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业状况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国家日子也不好过。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 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扬长避短, 保持农业发展后劲, 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 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 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 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 农村市场、 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 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 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 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 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 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克服人口多、 耕地少, 家底薄等不利因素, 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 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 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 《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虚美, 不掩过, 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 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 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 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 经营形式大量涌现, 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 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 濒临太平洋西岸, 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 《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 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 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 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 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把“粮食、 经济作物”二元结构, 逐步转向“粮食、 经济作物、 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 把农业教育、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 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 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 《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 从事具体工作。 一九九四年, 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 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 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 不分卷次, 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 它的本身, 就是国家经济、 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 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 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 农业院校、 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中疏漏之处,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发扬延安精神 再造秀美山川 (代前言)——学习江泽民 李鹏同志对 《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 的重要批示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员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 “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宁夏回族自治区   中国农业全书︱附录一 农业大事记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国家日子也不好过。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扬长避短,保持农业发展后劲,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克服人口多、耕地少,家底薄等不利因素,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虚美,不掩过,用可靠的事实资料, 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 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 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联产承包, 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 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 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 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 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 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 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 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 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 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 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 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 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 “粮食、 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 “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 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 同时, 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培育农产品市场, 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不分卷次,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它的本身,就是国家经济、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书中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后记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员 ☛

中国农业全书︱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农业全书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幅员辽阔的农业大国。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农业和整个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以占有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二十二的吃饭问题,广大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温饱, 而且正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 农业状况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什么时候粮食丰收了,农业搞上去了,经济就发展,国家的日子就好过。反之,经济发展就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国家日子也不好过。 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谁能够利用一切有利因素, 扬长避短, 保持农业发展后劲, 谁的经济发展就能占据优势,取得主动。 面对未来的发展与挑战, 我们谨将有关反映中国农业方面国情的资料,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历程、农业教育科技与文化、农村市场、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与进出口贸易、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等资料汇集起来,分门别类,加以总结,编纂成《中国农业全书》, 以献给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创业者与建设者, 献给行将参加到这一事业中来的一代又一代新的建设者, 献给全国各族同胞和一切关心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朋友们。 中国人民必将能从中认清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 了解我国农业的现状、 发展变化历程及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深化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加牢固地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思想,科学地进行农业发展决策,发挥我国农业资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克服人口多、 耕地少, 家底薄等不利因素, 进一步把农业搞上去, 以适应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一切关心中国的外国朋友, 也能够由此增进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了解。 这就是我们编纂出版这部《中国农业全书》 的目的。
 《中国农业全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中国农业方面的国情、省情的高层次宏篇巨著。编纂《中国农业全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虚美, 不掩过, 用可靠的事实资料,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农村经济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实况及其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突出了农村经济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情况、重大成就与发展趋势,为世人、为后代留下一部科学的、珍贵的农业典籍。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工作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我国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责任制,是党在农村中一系列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全书》突出地介绍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联产承包,农民家庭取得了集体生产资料的经营权,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社区性合作经济的经营体制,开始由单一的集体统一经营,变成为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家庭承包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自营经济也在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发挥出积极有益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新的经济组合形式、经营形式大量涌现,形成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办好为农业服务的各种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条件;农业自然资源主要特点是耕地占土地总额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大;水资源数量大,但分布不均,若按人口平均其相对占有量则较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中国农业全书》汇集了我国农业资源、农业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以及有关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等方面的资料,还翔实地介绍了广大农村干部和亿万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改变农业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艰苦努力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折。《中国农业全书》有关农业生产、农业教育与科技的记述,既反映了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又紧紧围绕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个主题,重点地介绍了各地区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搞好农业区域开发;充分合理利用全部国土资源,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都把扩大优质产品放在突出地位,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建设好各种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种植业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并重视全面开发现代食物;贯彻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转移到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轨道上来等业绩和经验。同时,还记述了有关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决策与历史进程。
 一九九○年,农业部决定编纂出版《中国农业全书》。一九九一年,成立了农业部主要领导同志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共同参加的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筹备组, 负责领导编纂出版工作, 并责成中国农业出版社建立 《中国农业全书》编辑部,从事具体工作。一九九四年, 成立了由各地区卷编委会主任(先后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国务院农口各部(局)领导同志和筹备组成员共同参加的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部领导的筹划和重视, 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各地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国农业全书》按地区(省、 自治区、直辖市)、产业(部门)设卷,各卷标示卷名, 不分卷次, 按分卷陆续出版。
 《中国农业全书》的编纂出版,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项基本建设,也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文化积累, 它的本身, 就是国家经济、 文化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和从事农业、农村管理工作的各级干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学术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热忱关怀和指导, 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书中疏漏之处,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九九四年七月

☚ 中国农业全书︱家庭承包干劲足   中国农业全书︱撰稿人员(以稿件顺序排名) ☛
000010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