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养蜂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养蜂史history of Chinese apiculture中国是中华蜜蜂(简称中蜂)的发源地。原始的养蜂可追溯到人类最早采集野生蜂蜂蜜的时代。按文献记载,中国养蜂约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将野生中蜂逐步饲养为家养中蜂,经历了原始采集蜂蜜和人工饲养蜜蜂两个阶段。中国古代养蜂发展缓慢。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传入中国。 图1 《四时纂要·夏令·六月》(按明万历十八年朝鲜刻本影印) 660~740年成书的《文苑英华》里张鷟《沧州弓高县实性寺释迦像碑》一文中始称“蜂王”:“蜂王献蜜,纷飞紫绀之楼”。813~858年,在李商隐《闺情》“红露花房白蜜脾”的诗句中,明确提出了“蜜脾”的概念。864年前后,段成式最先记述雄蜂:“生三四月,黑色”,“不能采花,但能酿蜜”的生物学特性。并总结“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的养蜂经验。唐人称雄蜂为“相蜂”或“将蜂”。 唐代蜂产品的加工技术突破了历代窠臼,特别是拓宽了蜂蜡利用的范围。利用蜂蜡浇烛可能从李唐开始。陕西永泰公主及章怀太子墓的墓道上,都有侍女秉烛而行的壁画。(彩图110)唐诗中也有大量描写蜡烛的诗句。贾公彦还记载了“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蜜灌之”的制烛方法。其时产量不多,仅限官苑豪门享受。此外,还利用蜂蜡藏书、印染、作丸衣。蜡诏、蜡书、蜡丸(蜜丸)为唐代始用。蜡缬布亦颇盛行。隋唐盛行用蜂蜜酿制蜜酒。医学家孙思邈(581~682)记载了“葡萄、蜜等酒不用”的自然发酵法,并介绍了酿制蜜酒的方法,还利用蜜酒治病。 进入宋元(960~1368)以后,有关养蜂文献骤增。其重要著作有《小畜集·蜂记》(1000)、《农桑辑要》(1273)、王桢《农书》(1313)、《农桑衣食撮要》(1314)和《郁离子·灵丘之丈人》(1350~1365)。宋元时期是中蜂人工饲养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养蜂较为普遍,出现了专业养蜂场。 王禹偁撰写的《小畜集·蜂记》较具体地描述了蜂王生物学和分蜂的情状,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他观察到蜂王“其色青苍”,大于常蜂,“无毒”。失其王则蜂群溃乱。分蜂时,蜂群“或团如罂,或铺如扇,拥王而去”。还记述了蜂王产卵的情景:“(王)生子其中,或三或五,不常其数。”但未明言蜂王是产卵雌蜂。 宋代已初步观察到工蜂后足在特异变化后产生的器官——花粉筐。《尔雅翼》 (1184)有“采花须粉置两脾”的描述。宋人还发现工蜂采水是酿蜜泌蜡的需要,因而制定了“春三月供水,不致渴损”的管理措施。 宋元时期的养蜂技术日臻完善,且具有很高的管理水平。刘基的《郁离子·灵丘之丈人》仅350余字,却概括了蜂场中蜂群四季管理的基本原则。 中国古代控制自然分蜂的原则是一群不留二王。宋以前是采取追捕、诱引蜂群“延客住”的抢救办法。宋至元出现了三次较大的技术突破。第一,棘刺王台和早摘新王。《小畜集·蜂记》首次报道“以棘刺……王台,则王之子尽死而蜂不拆”;《农桑辑要》和王桢《农书》也记载了“一窠留一王”,“除旧蜂王外,其余蜂王尽行摘去”的经验。第二,人工分蜂。《农桑辑要》记载了若有数个蜂王,“当审多少、壮与不壮”,淘汰弱者,只留蜂王两个,分为两窝的方法。第三,培养强群。《郁离子·灵丘之丈人》说,“蕃则纵之、析之,寡则与之、裒之,不使有二王也”。意思是群势强就可以进行人工分蜂,群势弱则应加强饲喂,以强补弱;一窝之中不能两王并存。 此外,在养蜂技术上还有一些重要的发明。如两人配合用烟驱、蜜诱的方法收集分蜂群;三面洒水扬尘,阻其蜂路和撒土收蜂追捕蜂群的技术;至晚蜂息再转移的经验;用薄荷叶涂手面和用草衣蔽身防蜂螫的方法等。 宋代记载了多种蜜源植物及各种蜂产品。《图经本草》(1061)记述了黄连蜜、梨花蜜、桧花蜜和何首乌蜜等名称、蜜色和产地。在蜜渍贮藏果品的基础上,已发展加工成蜜饯(蜜煎)、果脯。吴自牧《梦粱录·除夕》中记有“蜜煎”。宋人已知南北不同的生态条件对蜜蜂选巢酿蜜有影响,“花色不同,蜜色随异”。元人还采用“烧红筋,插入蜜中”检验蜜质优劣的方法。 元代有多种人工蜂窝。如“砖垒小屋,两头泥封”的砖砌蜂窝;“编荆囤,两头泥封”的荆编蜂窝等。尤为重要的是《郁离子·灵丘之丈人》首次记载了“刳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𤸈”的原始独木蜂箱。自此,在中国开创了木制蜂箱的历史。元代末年,养蜂业已具备相当规模。不仅有分散的副业养蜂,而且发展成专业养蜂场。《郁离子·灵丘之丈人》记载了“园有庐,庐有守”,蜂箱“五五为伍,一人司之”的蜂场布局、规模和管理技术。 明清时期(1368~1911)的养蜂文献纷繁,但多数荟萃前人经验,总结了一套“分蜂—召收—留蜂—镇蜂—防护—割蜜—藏蜜—炼蜡”的技术。1819年郝懿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十五则,为中国第一本养蜂专著。自明至清,养蜂业日趋昌盛。一般农户养十余群蜂,专业养蜂户养数百窝蜂。但蜂蜜的来源十居其八靠山野收蜂采蜜,十居其二靠家庭养蜂。 明清时期在养蜂技术和蜂箱的改革上也有新的进展。1637年《农政全书》首次记载“用纱帛蒙头及身上截,或皮套五指”的原始面网和指套。1600~1680年,《物理小识》记述了蜂箱的立体排列法:“箱宜数层……以左置右则盛。诸箱立架皆顺而稍下,不得过敌祖房(即原群)。”这比“五五为伍”的平面排列更能充分利用光源。明末已出现了原始继箱的雏形。《致富全书》有“先照蜂巢样式,再做方匣一二层……令蜂作蜜脾子于下”的记载。“方匣一二层”具有继箱的作用。晚清以后,在江苏、浙江、湖南、广东一带也相继出现带有原始继箱的旧式改良蜂箱。如嘉湖式、温州式、横形篾篓式和方形多层木箱等。 从宋至清,记载了蜜蜂的多种敌害及其原始的御敌方法,但未见病害的报道。主要敌害有蛛形纲(蜘蛛)、昆虫纲(土蜂、山蜂、蚂蚁、斑蟊、蛅蟖、蚍蜉、蒲虫、蜻蜓)、爬行纲(蛇)、鸟纲(雀、鹩鸟)、哺乳纲(蝙蝠、豹、狐狸)的一些动物。 明清学者已开始注意总结养蜂经验,粗浅地研究养蜂学理。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提出“蜜以密成”和“割蜜如十一取税”的理论。宋应星于1637年指出“蜜无定色,皆随方土花性而变”。徐光启于1639年研究了雨水—花木—蜂蜜的关系,总结了利用气候预测当年蜜量丰歉的方法。在蒲松龄(1640~1715)的手抄稿《蜜蜂》(图2)一则中指出,“门户清静,来往不繁,经营不勤”是分蜂的预兆;芒种前后是收蜂的有利时机。 对蜜蜂生物学的认识,从西周至清末代代深入,但明清学者更有见地。李时珍首先看到“蜜蜂嗅花则以须代鼻”,说明他已认识到蜂须不仅是蜜蜂的触觉器官,还是它的嗅觉器官。明清学者还观察并记载了蜜蜂个体发育的四个阶段。《蜂衙小记》(1819)、《本草纲目》(1578)和《桑瑜漫志》(1726年前)分别描述了卵、幼虫和蛹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但统称“蜂子”。 中国古代一直没有阐明蜂王的性别及新蜂王的由来问题。从西晋至清末,存在三种迥然不同的看法。第一,认为蜂王由其他生物转化而来,即所谓“化生”说; 第二,为相蜂所生; 第三,为蜂王所生。其实从宋至清,古代学者已逐渐找到答案。王禹偶在{小畜集·蜂记}中指出,“王之子尽复为王”,还描述了蜂王产卵的情景。道教经典《道藏经》(960~1111)说:“蜂交则黄退”,说明宋人已观察到蜜蜂雌雄交配后的体色变化。明人陶辅《桑瑜漫志》还记载了雌雄之别,“蜂之雄者尾锐,雌者尾岐,相交则黄退”。清人张宗法《三农记》(1760)说,分蜂时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对面并肩”。这些描述显然已指出蜂王就是雌蜂。 图2 蒲松龄手抄稿——《蜜蜂》 184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启开,其他国家学者随之而人。1847年法国人L.蒙蒂尼及其女儿在上海、广州、舟山采集昆虫、鸟类和经济植物标本,其中也有蜜蜂。这是中蜂传播他国的首次记录。从1890年F.莫尔维兹发表研究中蜂的论文起,至20世纪40年代末,一些国家的昆虫专家和养蜂专家都先后来到中国采集蜜蜂标本,并报道了对中蜂的研究进展。 截至清末,全国饲养的中蜂约20万群左右。以浙江、福建、江苏、山东居多,其次为河北、吉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每群蜂年产蜜量平均5千克左右,蜂蜡0.30~0.50千克。 西蜂的传入与活框蜂箱养蜂的推广 活框养蜂即新法养蜂。中国养蜂业以引进西方蜜蜂和近代活框养蜂技术为契机,发展迅速而曲折,大抵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活框养蜂技术与西方蜜蜂的引入 清末,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为了寻求富国救民之道,积极倡导“西学”。活框养蜂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1875年7月3日《万国公报》刊登介绍美国养蜂情况的文章,这是传入中国最早有关养蜂方面的西方文献。1876~1877年,由英国傅兰雅译的《西国养蜂法》问世, 1898年,由日本花房柳条著、藤田丰八译的《蜜蜂饲养法》出版。在中国,这是两本最早的养蜂译著,书中介绍了一些蜜蜂生物学和蜜蜂王国的奥秘。 1903年清政府将养蜂列为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教学内容,对科学养蜂是一个很大的促进。1908年和1909年,广州报刊上分别刊登了《蜜箱之制造》和《春季蜜蜂之处理法》等介绍其他国家近代养蜂技术的文章。 1896年后东北黑蜂及新法养蜂技术由俄国传入东北。据《珠河县志》卷十二记载:“自东铁筑成(1896),一般俄民多有携蜂种于哈(哈尔滨)附近。迄今已成为东路沿线唯一之家庭事业。”此后,俄国的黑色蜜蜂及新法养蜂技术传入中国东北,即为现生的东北黑蜂。 1900年俄国入侵新疆,东正教徒把高加索蜂带至伊犁和阿尔泰两地饲养,即后来的新疆黑蜂。现在的伊犁黑蜂和阿尔泰黑蜂从体色和某些行为表现看,均属前苏联高加索蜂种的两个不同品系。 清末翰林驻美公使龚怀西,1912年秋由美国携意大利蜂5群回国,置家乡合肥私邸饲养,他是意大利蜂最早的引进者; 但蜂群由他人管理,对近代蜂业发展影响甚微。真正以养蜂生产为目的而引进意大利蜂者是清末秀才张品南,他于1911年在闽侯与人合办三英蜂场,饲养中蜂。1912年赴日本学习活框养蜂技术。1913年春购意蜂4群及西方蜂具和著作回国。他毕生致力活框养蜂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开创中国近代养蜂事业之先驱。早期与张品南齐名的是无锡的华绎之。1900~1910年,华绎之在无锡荡口镇试办蜂场;1911年参考欧美新法饲养中蜂,并自制巢础,供本场扩充。1916年和1918年先后从日本引进意蜂王3只和意蜂12群,1921年又从美国引进意蜂5群,他为开拓中国近代养蜂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895年10月台湾被日本强占,随后意蜂由日本传人,至1919年已发展到1.55万多箱。1921~1925年间,台北农业试验所畜产系(现台南新化的畜产试验所)试验、推广日本农林省畜产试验场养蜂育种室提供的意蜂良种。 近代蜂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利用活框蜂箱养意蜂肇始于1913年福建闽侯县。20年代初盛于江浙,后转盛于华北,30年代中后期传遍全国。 在闽侯引进意蜂进行科学饲养的影响下,上海的戚秀甫、南京的徐受谦、绍兴的郦辛农和温州的吴小峰,都相继兴办蜂场。一时江浙成为南方推广新法养蜂技术的策源地。北方新法养蜂开始于天津农事试验场。1914年该场由日本引进意蜂,但影响不大。1917年北京农事试验场张伯衡也从其他国家引进意蜂。后来他设兴农园养蜂场,出售蜂种、蜂具,促进了华北新法养蜂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普及活框养蜂技术的专著始陈于世。《实用养蜂新书》(1912,沈化奎译)、《最近实验蜜蜂饲育法》(1913,日本驹井春吉著,顾树屏、华堂合译),这是两本早期译著。《养蜂白话劝告》(1917,戚秀甫)、《养蜂全书》(1918,郑蠡、江声)、《养蜂大意》(1919,张品南)等为早期著作。1920年由张品南编印的《中华养蜂杂志》诞生,是中国第一本养蜂杂志。这些书刊在推广普及近代养蜂技术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年代中后期蜂场增多,规模日益扩大。南京1923年开始养蜂,全城不过20箱左右;到1930年初,城乡内外已达2000箱以上,大小蜂场10余家。江浙规模最大者为1921年创办的华绎之养蜂公司。该公司还办有养蜂学校和蜂具厂。1922年造蜂船7只,在长江下游的沿海地区实行转地养蜂每群蜂年产蜜50千克以上。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是北平李林园养蜂场。该场创办于1925年,最初仅养意蜂7群,到1929年激增至300余群,年产蜜量达1.5万千克以上;还办有养王场、蜂具厂,而且出版养蜂刊物。到20年代末,这些大型养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经济实体,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对全国养蜂业具有示范作用。 养蜂的关键在于养王。20年代初,养蜂界重视养王,而卓有成效者为数寥寥。大约在1920年前,张品南就掌握了意蜂的移虫育王技术。他培育的人工蜂王除供本国销售外,每年还返销日本数百只。其次是华绎之。1918年他东渡日本购蜂种,次年人工育王、分蜂成功,但系意蜂杂种。为此,1921年他又从美国购买意蜂,翌年育成新王180多只,均为意蜂纯种。1928年华绎之养蜂公司仅春夏两季就育成蜂王600只左右。 到30年代初,育王技术逐渐推广,且日臻完善,因而人工蜂王锐增,大大刺激了近代蜂业的发展。30年代中期李林园养王场每年邮寄到全国各地的蜂王可达1000只以上。 20~30年代,在蜂具的发明和仿制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1926年黄子固仿制成意大利蜂巢础机,为全国首家;1930年再创中蜂巢础机;其后还研制成功全备保险巢箱、转地饲育箱等。在蜂具的研制上颇有成效的还有吴小峰。他一生设计了40多种蜂具,主要有防止蟾蜍夜袭器、熊蜂拍、摇蜜机等。此外,还有徐受谦的小型中蜂巢箱、解景戎中蜂巢箱、郦辛农转地饲养箱、张进修式中蜂箱和王博亚高窄式中蜂箱均在各地推广。 养蜂协会、研究会、专业学校及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应运而生,反映了养蜂业的兴旺。1925年冬在南京创办益群养蜂研究会,1929年4月在北平成立华北养蜂协会,同年在山东济南成立山东养蜂学会,1932年成立湖南养蜂协会。中国昆虫学的开拓人张巨伯也创办过中华养蜂改进社。这些组织大都编辑专刊,指导养蜂生产,沟通和政府的联系,推动了新法养蜂技术的推广和近代蜂业的发展。20年代末,劳动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无锡教育学院等高校相继增设养蜂专业。与此同时,由国家、地方政府、学会、大型蜂场主办的各种学习班、训练班、函授班此伏彼起。到30年代初掀起了一个养蜂热潮。 近代蜂业的勃兴、失败与停滞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新法养蜂进入勃兴时期,特点是形成了以分蜂贩种为目的的畸形蜂业,其显著的地域是华北。华北的养蜂中心是北平。北伐胜利后,全国政治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北平一些旧官僚盲目附和养蜂“本微利溥”的传说,纷纷养蜂。“风起云从者不下五六十家”。1929年仅北平附近和保定一带就有蜂1.6万~1.7万箱,占全国新法养蜂业之大半。 养蜂需要大量蜂种,但供不应求。有的蜂场不惜喂糖分蜂,专营贩种之业。少数投机商人趁机从日本进口蜂群,牟取暴利。日本也趁机向中国出口大量蜜蜂:1928年为300群,1929年为8800群,1930年已达12.8万群。仅1932年从日本进口蜜蜂价值至少在500万元以上。然而,日本意蜂有一半不能越冬,而且患有严重的美洲幼虫腐臭病。1928年幼虫病在北平地区地方蜂群中发生。30~40年代迅速地在华北、华中地区蔓延,吞噬了无数蜂场。加之城市蜂场林立,蜜源紧缺,转地受阻;广大养蜂户缺乏管理意蜂的经验等原因,而使华北蜂业,乃至全国蜂业连锁性遭到失败。1931~1934年华北养蜂跌入低谷。1933年6月华北养蜂协会自然解体。与此同时,意蜂和新法养蜂技术却因华北地区蜂业的兴衰而传播到全国。 此时,蜂界紊乱。不少人认为“养蜂误我”,而有识之士如李俊、黄子固等却提出整顿蜂业的措施:宣传—奖励—取缔—保护。南京国民政府也公布了各种保护蜂业的法令。如《检验农产物病虫害暂行办法》19条、《蜂种制造取缔规则》和《蜜蜂进口检验规程》等,并在天津、上海海关派专业人员对输入的其他国家蜂种严加检验。河北、山东、湖南、浙江等地方政府在各省养蜂协会的敦促下,也相应实施了保护转地养蜂、减轻往来蜂群赋税、降低蜂蜜运费等一系列法规。到了30年代中期和末期,恢复了以养蜂取蜜为宗旨的正常副业。 正当全国蜂业开始复苏时,1937年又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使刚刚抬头的养蜂生产再次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无数农村蜂场被捣毁, 城市蜜源短缺, 转地受阻, 蜂业凋敝。江浙养蜂协会战前会员百余场,战时仅存40余场。抗战胜利时中国养蜂业已濒于破产。 在整顿畸形蜂业和复兴战后蜂业的30~40年代,《中国养蜂杂志》异军突起。该刊于1934年1月由黄子固创办, 直到1956年更名为《中国养蜂》, 同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接办, 1958年4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编辑, 1959年1月至今划归该院蜜蜂研究所承办, 为中国历史最长的养蜂专刊。其时有影响的刊物还有曾仙舟主编的《华北养蜂月刊》(1929年6月~1933年9月),该刊后期迁至上海并更名为《中国养蜂月刊》(1933年10月~1934年),李俊主编。此外还有贺子固创办的《养蜂月报》(1930年4月~1937年)。 40年代后期在蜂病的防治和用新法饲养中蜂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养蜂生产出现零星的复苏。尽管如此,近代蜂业在连年战争和病害的摧残下,基本处于停滞阶段。至1949年,中国蜂群达50万群(含中蜂、意蜂),年产蜂蜜800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养蜂业才得以蓬勃发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