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
我国及欧美各国一般都把中世纪家庭,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家庭称之为传统家庭。我国传统家庭的时限自夏商周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沿续到清末。中国传统家庭的主要特点是:
❶家庭本位。中国是在民族、部落、部落联盟基础上形成政治共同体——国家,是带着血缘关系的脐带跨进文明社会的门坎的。这使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第一,家庭维系了人的全部生活。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封闭式家庭中,一生一世以家庭为域限。在家庭中出生、成长、接受教育、劳动工作、休息娱乐,最后直至死亡,还要落叶归根,归葬于本宗墓地。人生一切都依赖于归属于家庭。其典型形态是两晋时的荫庇制度。第二,家庭成为社会的细胞。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类似分子、细胞与有机体的关系。正如生物分子不具有完整的生物功能,个人也不具有独立实体的意义。只有相互依存,组成家庭,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表现在:人们以家庭的名义承租土地,借贷经商、谋职开业,以至进爵封赏,受罚服刑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家庭担负着向国家交纳税收,派遣劳役,兵役、进奉贡品的义务。因此传统家庭呈现内紧外松的特点,家庭内部坚若磐石,家庭之间形若散沙。整个社会是一种家庭联合体,国家即家庭(指皇族)的扩大。这种现象的突出表现就是周代在世袭制与分封制基础上形成的“家天下”。第三,维护家庭利益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无论是就学及第、习文练武,谋生学艺、娶妻生子,既是为了自身,更是为了光耀门庭。由于个人境遇主要不取决于自身努力而是家庭背景,个人服从家庭成为一种天然习惯,人们心甘情愿为家庭丢弃个人理想、志趣感情,以至生命。家庭至上成为一种普遍化的伦理纲常。为了扩大家庭势力,人们攀亲联姻寻祖归宗,网络同族近党,构成庞大的亲属体系。以便相互扶助、救济、辅佐、提携,以取得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现实利益。
❷自给自足。适应中世纪自然经济的需要,家庭成员相互配合,形成了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体力的劳动者的自然组合,使传统家庭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整个生产过程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基本生活需要主要由家庭提供,市场交换只是对它的补充。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人们的其他需求,如文化、教育、娱乐也主要由家庭提供。家庭几乎囊括了一切社会职能。
❸复杂庞大。传统家庭是多代多层的组合,亦称联合家庭。以男性为中轴线,包含祖父母、父母、子女数代人以及他们的配偶,甚至配偶的血亲。有些奴隶主,地主家庭还包括奴婢及他们的亲属。由于家庭成员的多少标志家庭势力的大小和家境的兴衰,人们往往以兄弟共居,世代同堂为荣。据史料载,北齐的张公艺累世同堂,维持了十世。为使大家庭得以沿续,许多朝代以严酷的法令禁止子孙另立门户,“别籍异产”,如宋律、唐律。为求得人丁兴旺,人们以多子多福,特别是多生男孩为荣耀。
❹等级专权。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在基本的阶级分划的基础上,由土地、钱财、军功和血亲关系构成社会等级的金字塔。每个社会成员随同自身家庭被赋予特定的身分、地位。在家庭内部则按照男尊女卑、长尊幼卑、嫡贵庶贱的序列构成不同的等级。一级辖一级,一级从一级。老年男性为天然尊长,统领一切。集全部家庭权力为一身,包括生产指挥权,家务管理权,财产支配权,子女主婚权,家属代理权。对外则代表全家享受社会权利,履行社会义务。家长与家庭成员之间是支配与服从,统率与从属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经济独断、思想专制的生活禁锢。国家赋予家族长极大权力,允许其依据自身需要甚至好恶制定家法、族规。违者,家族长有权处置。这使家庭具有类似基层政权的作用。
❺崇祖尚恒。农业劳动的周期重复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田头到炕头,人们生活在物质生产——物质消费的闭路循环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月如此,岁岁亦然。这种情况反映到观念形态上,使那一时代的人们缺乏创新变革的意识。社会思想停滞僵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以稳重老成为安身立命之本。趋同守恒为天经地义。视婚姻为终身结合,人际关系永恒不变。财产、名分、地位世袭相沿。人们对祖先有着无限的敬仰,诚挚的热爱,本能的折服和皈依。以恪守祖训,敬奉祖先为美德。名门大户不惜巨资续家谱、修祠堂,以缅怀先祖的业绩,感化后辈。这种崇祖尚恒的价值观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尊长的话具有无可非议的权威性。“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有错,可以“几谏”、但必须“谏而不逆”,家长若以曲理加之,亦也能俯首默认,封建法律规定,只允许上告下,若卑下告发父母、祖父母,则要科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