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1992年6月联合国环发大会召开后不久,国务院环委会于7月召开会议,部署落实环发会议精神。会议决定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中央政府各部门制订中国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21世纪议程》。1992年8月成立了以国家科委副主任和国家计委副主任为组长的跨部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指导议程文本和相应的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同时,组成了有52个部门、300余名专家参加的工作小组,下设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具体承办议程的编制和行动计划的汇总工作。1994年4月完成了 《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中英文初稿,9月编制完成了修改稿。 《中国21世纪议程》 是参照联合国《21世纪议程》 的框架结构和格式编制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由若干章组成,共20章,每章包括若干方案领域,共74个方案领域。方案领域由行动计划构成,包括设定的目标,拟采取的主要行动或措施。实施措施主要从管理、科技、示范工程、人力资源开发与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着手。四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部分: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包括: 序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可持续发展立法与实施、费用与资金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以及团体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六章,设15个方案领域。 第二部分: 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人口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与防灾减灾五章组成,设19个方案领域。 第三部分: 经济可持续发展。由经济政策、工业与交通、通讯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四章组成,设20个方案领域。 第四部分: 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这部分由自然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防治、保护大气层和固体废物的无害的管理五章组成,共设20个方案领域。 实施和推进 《中国21世纪议程》 的近期安排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宣传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是率先采取行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 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实施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以及全国人民,包括各级管理、决策者自觉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 (2) 制定 《中国21世纪议程》 优先项目计划。根据 《中国21世纪议程》 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方案领域,结合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优先项目库,作为 《中国21世纪议程》 的核心项目系统,通过对这一项目系统的实施,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_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3) 将 《中国21世纪议程》 以及优先项目计划纳入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这是使可持续发展观念进入新决策环节和宏观控制过程的重要措施,涉及到我国计划观念和体制等方面许多带全局性的问题,因此也是我国深化改革的一项具体内容。 (4)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广开资金渠道。近年来,许多联合国的机构、国际金融机构、基金组织以及政府间的多边和双边合作机构都纷纷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合作。如全球环境融资 (GEF)、保护臭氧层临时多边基金、21世纪能力基金等。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我们应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并以 《中国21世纪议程》 的优先项目计划框架文件吸引各种多边和双边的技术合作,推动 《中国21世纪议程》 的实施。 (5) 开展可持续发展培训。这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 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更重要的是需要向各级计划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灌输可持续发展思想,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自觉地把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计划和决策之中。 ☚ 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中国21世纪议程我国政府根据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制定的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及政策,全称为《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21世纪议程》共设20章,20余万字,78个方案领域。1994年3月25日,由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编制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被列为我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正式合作项目。《中国21世纪议程》文本与联合国《21世纪议程》相呼应,前者根据我国国情而编制,广泛吸纳、集中了政府各部门正在组织进行和将要实施的各类计划,具有综合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第二部分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部分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 将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护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2) 结合国情,有规划、有侧重、阶段性地转换发展模式,体现新的发展观。(3) 处理人口与发展的关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增量的同时,通过发展教育、健全医疗保健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并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发挥人力资源优势。(4) 突出表述了中国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战略取向。一是唤起人们的资源危机感,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与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并实行保护、利用、增值政策;二是将环境的外部化转为内部化,协调产业与环境政策,注重科学的管理与恰当的技术选择。(5) 注意协调本国与全球的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战略,给出对策与行动方案。(6) 提出进行能力建设的举措。(7) 与优先项目计划同时编制、实施。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China 21 Century Agenda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全称为《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是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 《21世纪议程》。全球 《21世纪议程》 是在全球、区域和各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李鹏代表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 《21世纪议程》 等文件的承诺。据此,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组织了52个部门、社会团体和300多名专家编制、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 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20余万字,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共6章18个方案领域,总体上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与对策等,提出了到2000年各主要产业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与上述目标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建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制定和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税收政策,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逐步建立《中国21世纪议程》 发展基金,广泛争取民间和国际资金支持。第二部分,社会可持续发展。设5章19个方案领域,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引导民众采用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社区经济,注意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建设规划和合理使用土地,将环境的分散治理走上集中治理; 逐步建立城市供水用水和污水处理协调统一管理机制; 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尽快消除贫困;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第三部分,经济可持续发展。设4章20个方案领域,提出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在工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发展多种交通模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发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四部分,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设5章21个方案领域,提出在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 通过科学技术引导,对重点区域和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整治;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和扩大国家自然保护区网络; 建立全国土地荒漠化的监测和信息系统; 采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 大面积造林; 建立有害废物处置、利用的新法规和制订技术标准等。 《中国21世纪议程》 是根据中国国情并参考全球 《21世纪议程》 制订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具有以下特点: (1) 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护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2) 主题词是发展,体现了新的发展观,力求结合中国国情,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由粗放型经济发展过渡到集约型经济发展。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重点提高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西部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地区重点消除贫困,加强“发展” 所必须的诸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提高经济对区域开发的支撑能力。特别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等手段,逐步使农业走上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特征的新阶段,向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方向发展,引导乡镇企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生产,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的特点,在能源发展中重点发展清洁煤技术,运用经济、终端导向等手段大力提倡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速度。(3) 提出继续进行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妇幼保健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4) 突出表述了中国保护资源与环境战略。中国人均资源不富裕,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很大制约,从现在起就要有危机感,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将水、土、矿、森林、草原、生物、海洋等各种自然资源的管理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实行资源保护、利用与增殖并重的政策。环境战略的核心是环境的外部化转向环境的内在化,关键在于解决工农业和城市化所引起的中国环境问题,重视产业政策与环境政策的协调、科学的管理与恰当的技术选择。(5) 充分注意到中国国家的环境与发展战略和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协调,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防止平流层臭氧耗损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防止有害废物污染转嫁越境问题以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等提出了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的实施,需要全社会参与,各方面努力。(1) 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2) 按照计划管理的层次,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优先安排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的建设。(3) 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宣传、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和干部培训,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4) 采取多种方式、多条渠道推进,在 《中国21世纪议程》 总框架下,编制组织实施地方和部门的各种有关计划; 加强国际合作,争取国际援助。《中国21世纪议程》 的实施,对于推动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妥善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起了积极作用。 ☚ 高新技术开发区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 中国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是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大气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起的一系列全球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重大问题,联合国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和发展首脑会议,大会通过了 《21世纪议程》 等文件,要求各国政府根据本国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代表中国政府做出了履行 《21世纪议程》 等文件的承诺。1992年7月,国务院环境委员会决定组织编制 《中国21世纪议程》,1992年8月成立了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副主任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和领导《中国21世纪议程》 文本和相应的优先项目编制工作。组织52个部门、300余名专家参加的工作小组,并成立了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承办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还组织各部门编制了 《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这是议程的行动方案并分解为可操作的项目,成为实施 《中国21世纪议程》 的一个重要步骤。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 《中国21世纪议程》,即 《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21世纪议程》 包括4部分,分24章、78个方案领域,20余万字。 ❶可持续发展总战略。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必要性、战略与对策,提出了到2000年各主要产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与上述目标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包括: 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保障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工人、科技界等社会各阶层参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应的决策过程; 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税收政策,考虑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逐步建立 《中国21世纪议程》 发展基金,广泛争取民间和国际资金支持; 加强现有信息系统的联网和信息共享,重视对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实施能力培训等。 ❷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 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 引导民众采用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社区经济,注意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加强城乡就业规划,合理使用土地,建立环境的分散治理协调统一管理机制; 建立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灾害防治体系。 ❸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 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系; 在工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尽快发展环保产业,发展多种交通模式,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发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包括: 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 通过科学技术引导,对重点区域的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整治; 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和扩大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全国土地荒漠化的监测和信息系统,采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 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产品和替代技术; 大面积造林;建立有害物质处理利用的法规、技术标准等。 ☚ 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 0000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