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和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殿堂部 > 專殿 > 中和殿 中和殿 zhōnghédiàn 殿名。在今北京故宫内。故宫三大殿之一。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初名華蓋殿。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中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稱此名。清·查慎行《人海記》:“明朝故事,御批一甲三人卷,用玉管筆,拆卷在中極殿左。”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故宫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立于“工”字形三层白玉陛中部之上。平面呈方形,方五间单檐攒尖顶,七踩斗栱。殿台基为白石须弥座,前后各有三出踏道,左右各一出,均镂雕精绝,隐出各式花纹。殿四面无壁,各面均安装格子门及槛窗。殿中设宝座,为皇帝临朝前的准备和休息之所。此殿建于顺治三年(1646年),以后无重建纪录。 ☚ 太和殿 保和殿 ☛ 中和殿 中和殿北京紫禁城内宫殿,属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称华盖殿。第二年遇火灾被毁。正统五年 (1440) 重建。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又因火灾被毁,嘉靖四十一年重建而成,并改称中极殿。万历二十五年 (1597) 再次因火被毁,至天启六年(1626) 才重新建成。清顺治二年 (1645) 改称中极殿为中和殿。康熙二十九年 (1690) 重修,乾隆三十年 (1765) 又重修。中和殿是一座单檐四角攒尖鎏金宝顶的方形殿宇。深广各五间,每面长为24.15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其宝顶通高3.16米,直径最大处约1.5米。上为铜制定瓶,通体鎏金;下束腰的铜制鎏金基座,雕刻有云龙图案,并饰有宝珠、莲瓣,再下是琉璃基座,雕饰仰覆莲和宝相花。宝顶下为四条琉璃岔背,蜿蜒直达檐角。殿四周走廊,列柱20根,金扉琐窗24扇。殿中有宝座、屏风、滴漏、香炉和皇帝印玺等。还有两座肩舆,一是填漆彩绘云龙肩舆,一是黑漆金云龙纹肩舆,由八人抬,造于乾隆年间。殿内悬乾隆御书匾额“允执厥中”,对联为 “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皇帝先至中和殿升座,待内阁、内大臣、礼部、都察院、翰林院、詹事府及侍卫执事人员行礼毕,皇帝再出御太和殿。每逢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去中和殿看祭文。每年农历二月,清帝要去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一天也来此处阅视种子、农具等的准备情况。因此殿旁西庑第二连房俗名铜器库,凡祭祀视祝版、耕籍视五谷农具等,皆储于此。清制每十年修一次家谱 (即玉牒),修成之时,皇帝在中和殿举行受阅仪式。 ☚ 文渊阁 保和殿 ☛ 中和殿 中和殿位于故宫中部,太和殿北。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名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名中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为今名。平面呈方形,深广各五间,每面均长24米余。单檐四角攒尖鎏金宝顶。殿内有宝座、金鼎、熏炉等陈设,金光灿烂。皇帝赴太和殿举行大礼前,先到此小憩,受内阁大臣及礼部执事官员朝拜;祭天、地、日、月、社稷坛及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庙前,在此观览祭文;赴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一日,来此检视种子、农具及祝文;皇太后加徽号,皇帝于此阅览奏书。 ☚ 太和殿 保和殿 ☛ 中和殿zhong he dianHall of Central Harmony,in the Palace Museum of Beijing 中和殿Hall of Central Harmon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