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华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华鲟zhōnghuáxún鱼,身体呈梭形,嘴长,尾鳍歪向一侧。生活在我国东南江河和沿海。现已濒临灭绝,是我国国家保护动物。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 sinensis Gray,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长约1.7~3.2 m。体延长,亚圆筒形。吻尖突。口小,腹位。下唇完整,不中断。口前具吻须2对。体被5纵行骨板,体侧骨板少于58枚。左右鳃盖膜不相连。鳃耙短柱状,排列稀疏。背鳍条40以上。幼鱼皮肤光滑。江海洄游性大型鱼类,最大个体重560 kg。喜栖息于砂砾底质的江段。幼鱼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成鱼主食鱼类。分布于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南海和东海。长江的中华鲟每年5~6月群集河口溯江上游,翌年秋季在金沙江和川江上游产卵。幼鱼于翌年6~7月进入河口或近海肥育,至性成熟(约11~14年)再溯河进行生殖洄游。属珍贵经济鱼类,中国特有种,已濒临灭绝,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捞。 中华鲟 中华鲟四川珍稀鱼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大腊子。典型的溯河回游性鱼类,以动物性食性为主,生活于水体底层,生长较快,个体大型,最大个体可见600千克以上,11龄~14龄性成熟。自然条件下分布于省内长江干流和金沙江下游,有时进入嘉陵江、乌江等大支流的下游。70年代川江段产量较高,年捕捞产量1.8万千克~4.3万千克,葛洲坝工程长江截流后,阻碍了其回游通道,长江上游目前已无自然分布,需人工放流增殖,省内尚未见有人工繁殖和养殖。是一种只分布于北半球且经1亿年不灭绝的古老鱼类,称为 “活化石”,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中华鲟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又名大腊子、腊子,为大型经济鱼类,中国I类保护动物。雄性体长可达250cm,体重可达150kg以上;雌性体长可达400cm,体重可达350kg以上。最大个体重达560 kg。中华鲟具有皮须2对;躯干部具有5行骨板,背中线1行;左右体侧线各1行;尾部具4行骨板,背中线及腹中线各1行。骨板数:背骨板1行,10~16块;侧骨板左右各1行均为26~42块;腹骨板左右各1行,均为8~16块;鳍条数:背鳍条50~68,胸鳍条48~54;腹鳍条32~42;臀鳍条26~40。鳃耙数14~25。中华鲟是溯河产卵鱼类,产卵场的适宜水温为17~20.2℃。中华鲟每年5~6月由海入江,10~11月在长江上游产卵,3~4月幼鲟来到长江中游,5~8月进入河口或近河育肥。 中华鲟 中华鲟中国珍稀鱼类。主产于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中上游。古称鱏,又名洞庭鲟,因其体型肥大,又号称“洞庭鱼王”。属鲟形目鲟科,是古棘鱼类的一支后裔,最早出现在1.55亿年前的中生代,至今仍保留某些古代鱼的形态特征。呈梭状,尾鳍歪形; 头较大,略呈三角形; 吻长而尖,微上翘; 口腹位,模裂开; 眼细小,侧上位; 鳃孔大,左右鳃膜不相连; 体被5纵行硬鳞骨板,余皆裸出; 背青黄、青灰或灰褐色,腹孔白色。体型大,一般约长3米,最长可达10余米,重1000公斤左右。杂食,以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为主食,有洄游习性,生长于大江及近海,洞庭湖等水域为其索饵和越冬场所。鲟鱼经济价值高,肌肉富含蛋白质粗脂肪及钙、磷、铁等元素,味极鲜美,鳍为筵席之珍“鱼翅”,鳔干制为别具风味的“鱼肚”; 脊骨和鼻骨等可制 “鱼鮠”; 鱼卵尤为珍贵,俗称“黑鱼子”,可制作珍肴“鱼子酱”; 肉、鳔、背索为高级补品和名贵药材; 肝、胆亦可入药; 鳔、骨、脊索可制明胶和高级漆料; 皮可制革。在学术界,中华鲟有“活化石”之称,对研究动物演化、地质史和大陆变迁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列为世界动物保护的重点对象。 ☚ 才鱼 乌龟 ☛ 中华鲟 中华鲟亦名鳇鱼、鲟鱼、苦腊子。我国特有珍稀鱼类。鱼纲、鲟科。属洄游性鱼,在海洋中发育成熟以后,每年5—6月群居河口,秋季从东海溯江而上,到长江上游宜宾附近金沙产卵。幼鱼出世后一道顺江而下,在长江及海洋中生活。形似鲨鱼和达氐鲟。体长呈菱形,口横生于头下,体表有五行纵列骨板。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年产量在500尾上下,7万公斤左右。又是一种大型名贵经济鱼类,含丰富脂肪、蛋白质。1982年我国建立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解决在坝以下形成新的产卵场所,并研究出人工繁殖方法。每年有上万尾人工孵化的幼鲟放养江中,生长繁殖良好。 ☚ 鱼兽鸟禽 白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