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华古文献大辞典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辉煌璀灿的古籍文献中,绝大部分属于文史哲范畴,就中尤以文学古籍为最。古人云:“神之所存者,必有其真富贵,乃能不以形迹之富贵为富贵。”故唐代文艺理论家司空图论诗品“绮丽”时说:“神存富贵, 始轻黄金。”谓无比丰盈的精神财富的拥有,远胜于贮彼黄金! 我们不轻黄金,但当我们打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存的文化宝库时,不能不被其金焰四射的光芒所震骇,而由衷地赞道: 神存富贵,绮丽辉煌!
 中国古代文学,上起殷周之际,下迄辛亥革命,其文献之早,文品之多,文采之精华,文思之奥博,无与伦比。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距今三千多年前, 便与其他国家如印度、埃及、希腊等,差不多同时以诗歌形式,掀开了世界文明的帷幕。印度与希腊以史诗见长,中国则以抒情诗闻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早期最优美的抒情诗海洋。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即以其崇高理想和浪漫主义诗篇,最早进入了世界著名诗人行列。本辞书以举世闻名的《诗经》、《楚辞》开篇,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感到无比钦敬和自豪。
 我国是多民族和多民族文学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社会发展不平衡状态,据今所存古籍文献来看,当然以汉民族文学典籍为主。其他民族文学在史诗和叙事诗方面(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柯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傣族的《召树屯》等)则大大补充了汉民族古代诗歌长卷之不足,它们五彩纷呈,总汇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文学洪流。但遵循本辞书“总体规划”的分卷和分工,“凡属少数民族文学,皆入《民族卷》”的原则,本卷只好割爱。而另一方面,早期汉族文献,皆以综合形式出现,素有“文史(哲)一家”的传统。汉族神话传说,除《山海经》、《穆天子传》及早期志怪小说有专集外,大量原始文学和原始宗教资料,都作为史前文化载入早期历史文献而被历史化。尊重这一历史事实,本书势所不免地收录一些历史著作如《竹书纪年》、《尚书》,及哲学著作如《周易》、《老子》、《庄子》、《论语》、《墨子》等先秦典籍。因为这些典籍不仅是文学著作,也是后世文学发展的滥觞和思想基础。因此,古文献中文史交叉的部分,无法全部回避,只能着重从文学角度予以沥选和著录。与此同时,凡涉及其他各少数民族文化风土的汉文典籍,亦均有所选收。如此,则本卷以古籍中的汉族文学为核心,辅以历史、民族文献,收录辞目凡七千四百余条。约占《中华古文献大辞典》丛书十种所拟收辞总量(三万五千条)的五分之一强,可以概见我国文学古籍繁富之一斑。
 此书所收辞条,以古文献所著录的文学专书为主,有其选目标准。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精神,首选那些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皆佳,并曾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的典籍为代表作;凡“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昭明文选》)的部分,均属本书收录范围。文采华盛的文学作品固在必收之列;即文情稍差,而其内容有益于当时或后世者,亦不弃选。但既无文亦无益的纯属封建糟粕,除留存个别资料及批判例证者外,一般不录。 在此前提下,我们首选精华,并以数量取胜,然后力求释文精确,达到较新水平。为提高全书质量,更在正确理解每部原著和前人研究基础上,吸取今人成果,给以科学评价。再次,对于各种丛书、总集及交叉门类,则以独重其中文学部分的著述方法,加以选收,以便查阅研究。因此,可以“收辞宏富,释文精当,取新成果,总类摘编”四大特点概括本书的独特风格。
 一、收辞宏富, 取材广泛
 在收编方法及原则上,我们首先借鉴前人编目成果,充分利用了 《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国丛书综录》、《贩书偶记》等大型文献目录工具书,并参以各种综合性辞书或文学专业(如小说、戏曲、弹词)书目汇编资料,及海外遗书。初选近万条,经累次筛选、淘汰,精选至七千多条。其中所收文集、诗集、小说,戏剧较全,为本书一大特点。见于《四库全书总目》者,以经、史、子、集分目,其中“集”类,是我们文集(各种散文)及诗集所从出的基本依据。但也不限于集部,而扩充到经、史、子中有关文学典籍及小说、笔记、杂类部分,并兼采“四库续集”的一些重要作品。 包括《中国丛书综录》之重要典籍,皆补入之。今日辞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及《辞海·文学卷》有之者,我们大体亦皆收存;一般文学辞书难全之小说、戏曲及民间文学作品,也尽量收补齐全。在撰写辞条中,我们强调取精用宏,广泛取材;将大量资料凝聚于简短的释词之中,避其孤陋寡闻,达到收辞宏富的目的。因此本卷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丰富古籍文献遗产。其中重要古典文论(如刘勰《文心雕龙》)、诗论(如钟嵘《诗品》)及历代诗话、词话,著名作家作品及注释、研究专著,都是我们重点收罗对象,后者每书著录数十种之多(如《诗经》、《楚辞》及杜甫研究都不下五六十种)。所收著名长篇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的各种续书,后书及研究,力求全部著录,无所遗漏。“笔记”作为故事及短篇文言小说的别类,搜罗亦广,以扩展知识覆盖的层面。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向以诗文为文学之正宗。认为“诗善讽颂”、“文以载道”,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儒家诗教更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因而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把晚出的小说和戏曲看作“邪宗”,认为是“街谈巷议”,“难登大雅之堂”的“小技”。但从文学发展来看,它们吸取了民间艺术精华和外来影响,是最生动活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们是综合艺术,较之单一的诗文,更富有生命力。它们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也更能发挥其他文学形式所无法企及的社会功能和艺术效果。理解到这点,我们突破过去著录文学古籍的成规,特着意于元明以后小说戏曲书目的收录。某些重要作品,兼及于取材来源,故事演变诸书的著录。同时对近代文学中所反映的封建末世社会窳败的窘象及资本主义启蒙思想之光辉,予以充分重视。
 二、著录简明,释文精当
 撰写辞条注重质量,是本书编纂的重要原则。故所释每一辞目,在程式、语言、风格和分量上都有自己的体例。著录皆取书名(异名附以参见条),释辞力求简明精当,一律运用凝炼畅晓的辞书语言,间以简赅易懂的文言词语,作全面介绍。首先介绍作者年代,自然简历,然后说明著作缘起,成书时间,卷册字数,全书内容,文献价值及版本流传情况。必要时末附参考书目。行文有一定规范程式,但亦不墨守成规。释文以典籍内容介绍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艺术标准科学地评价全书,并参以前代文献、历史背景及对后世影响诸多方面。一般皆见原书(故初有统计字数要求,后因烦琐,部分删弃),有所研究,有所发现。既能掌握其书特点及前人研究得失, 又能融进编者的新观点,以期给予读者以正确引导。重要著作如先秦儒家典籍、屈原《离骚》、《李太白集》、《杜甫诗集》、《李商隐集》,长篇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近代名家全集如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王国维遗书》等,都请主编、副主编及有专门研究者亲自执笔,并多次讨论始得定稿。如《周易》,除介绍其为最早的哲学著作的基本观点,并介绍其中有关大量反映古代生活的歌谣,文学史家称之为巫术文学的部分,是卜辞与《诗经》中之桥梁等等,《老子》、《庄子》更从其在文艺理论上的重要流派及价值作用著录,并强调其在哲学基础上充满辩证法观念的可贵思想,使读者阅之当可耳目一新。
 三、倚旧从新,取今成果
 即在释文过程中不仅局限精解本书内容,依靠前人成果,取其精华,作出新的解释,亦充分吸取今人研究成果。如此更能挖掘出传统文献的丰富内涵,体现今日学术思想所达到的高度,给人以时代感。为恐行文过长,则以“参考文献”的方式附记于后。如著录明末冒襄记其侧室董小宛《影梅庵忆语》一书,释文本身注意了词采之盛,不辱原书。其中涉及董小宛身世,是否如戏曲所传,曾入宫为顺治妃(即董鄂妃),经考证,董鄂妃另有其人,与董小宛无涉,则本条之末附有刘潞《董鄂妃与董小宛》一文(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5期)作参考,以区分文学虚构与历史之有别。说明《忆语》一书的真实性及其可讹为传说的某些因素,颇具功力。有些辞条则加进了撰者的研究成果,如指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所受民间故事影响,有据可查者,不下一百六七十种;《后汉书》,不仅介绍它在史学、文学上的价值,更说明它是古史中早期系统介绍各少数民族资料的重要典籍。有些书籍的著录(如《竹书纪年》、《老子》)则充实以新的考古资料。凡此,我们都以今日多学科研究的宽阔视野,从马克思主义思想高度审视传统文献的社会价值,颇有所得。然因本书体例要求,除今人有价值的大型资料性辑著(如唐圭璋《全宋词》,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著录皆止于1911年辛亥革命。今人研究成果,除吸收进释文者外,便只能以版本流传或参考文献方式出之。如此我们介绍了解放后中华书局、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今人注释及研究的大量古籍书目,也介绍了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儒家经典“今注今译”及天一出版社影印的明清善本小说,有些孤本存日本汉籍馆及欧洲图书馆者,我们均一一注出,以扩大读者检索范围。
 四、取义从文, 总类摘编
 在本卷收录的辞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内涵广泛的文史总集及类书之类,虽并非文学专集,但都是研究文学所不可或缺者。凡此类书籍,则以取义从文,按类摘编的方法予以著录。即将文学成分从其总集中相对提取出来,着意介绍,而略及(或不及)其余。如《尚书》是古史,也是最早的散文,其所保存的王公誓辞、政府文诰,虽皆佶屈聱牙,却是我国官方应用文的最早形式(广义的散文);《左传》、《史记》中卓越精练的记叙散文和传记文学,更是文章及文学之正宗。如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除介绍其全书规模万卷六编三十六典外,本书则着重其中“文学典”所收各体文之代表作、著名文学家传记,及各部“艺文”例所收文学资料。有些书籍充分重视我国古代文献综合性的特征,发挥其百科全书的作用,不轻遗录,不作硬性区分,而着重从文学角度著录,以示本卷的特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按本卷所提供的文学古籍内容审之,所收已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本学科之范畴,甚而广及于文化史领域。细心的读者亦可从中体会到文学和每一历史时代思想的紧密关系和文学发展史的脉络。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正统思想,如其可以谓之主线,则佛道两家思想恰是两条重要的辅线。他们以积极入世或消极避世思想分别影响着历代出身不同,才情各异的作家,形成中国古典文学的总体风格。而从屈原时代起,君臣遇合、宦海浮沉、国家兴亡、民间疾苦、山林逸隐、官逼民反、家庭聚散、伦理道德、男女爱情、吟风弄月,又都是他们共同歌吟的主题。一般说来,文人皆慷慨悲歌,愤世疾俗; 宦达者一般好歌功颂德,穷隐者也大都“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些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构成中国文学的主旋律;它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独得文统延续,并不断革新的重要思想根基。而从文学形式来说,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主潮。“秦汉时代的主潮是散文,一部分诗服从时代潮流散文化了,便成就了楚辞和初期的汉赋,成就了铙歌,这些,都是那时代的光荣” (闻一多语)。诗到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其后是宋词、元曲,以及于明清的传奇、小说、民歌,各领风骚,流光溢彩。各种文学体载的变化及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都体现了汉语单文独义,善于表意,音节铿锵,声情并茂的独特文学手段,许多名家指出:我们是诗的国度,我国的诗、词、曲、赋,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格律诗。那是和我们祖先创造的美丽的语言文字分不开的,它们在某些有深厚生活基础伟大作家天才的构思和运用下,铸成了光耀千古的世界名著。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放翁的诗;苏东坡、柳永、秦观、李清照、辛弃疾的词;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等,这些反映了历代民主主义思想光辉,蜚声中外的古典文学遗产,不仅证明中华民族是有丰厚文化传统的民族,也是善于创造的民族。我们这些无比繁富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绮丽辉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对东西方文明有过深远影响。因此我们有意通过此书弘扬祖国文化,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兴中华,提供广泛的历史借鉴,对今日之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在浩瀚的典籍面前,我们向读者捧出这部辞书,虽然尽到了集体力量,也仍是感到万分惶悚的。它也许不尽如人意,甚或错讹很多,严重疏漏。敬祈学者专家、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汪玢玲

1990年10月

☚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中华古文献大辞典》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总序 ☛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序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华古文献大辞典

 清代学者王鸣盛曾云:“目录之学, 学中第一紧要事, 必从此问途, 方能得其门而入。”我国医学典籍浩繁, 学习研究中医学术, 不借助于医学目录书, 无疑如孤舟泳海, 弱羽凭天,必然泛滥无归, 鲜有所得。
 医部目录之学滥觞于汉刘向父子之 《七略别录》 。 宋有 《医经目录》 、 《大宋本草录》,惜早已亡佚。 现存最早之医学书目为明殷仲春之 《医藏目录》 , 仅有存目而无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仅著录九十七种。 日人 《医籍考》、 《宋以前医籍考》,曹炳章之 《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丁福保之 《四部总录医药编》 等, 只是汇集了序跋及读书志等文献而已。 不尽实用。《中国医籍提要》、 《中医大辞典·医史》 文献分册为近年出版的较好工具书。但或失之收书较少, 或失之于内容过简, 难以满足当前研究工作之需。 故编写一部包涵书目较全, 内容提要简明清晰完整的医籍辞书, 正是中医界和文献工作者企踵翘望的。
 吉林文史出版社拟出版《中华古文献大辞典》鸿篇巨制, 壮举可佳。综览其医药卷,颇具特色。
 其一, 收录书目之全, 为同类书籍所不及, 自马王堆帛书 《五十二病方》 至清末收入二千三百余种古籍。 医经、藏象、诊法、本草、方书、伤寒、金匮、临床各科、 养生、法医,无不囊括,现存之古籍鲜有遗漏。 附录所收之国外学者研究中医书目, 亦堪称要而不繁。 并收录了不少珍善孤本书。
 其二, 每词条内容较完善。 书目解题之作, 多用叙录、 辑录之体, 而传录之体运用较少。 是书集三者之长, 诸如作者传略、 生平履贯、 著书缘由、 成书年代、 文献特征、 内容概要、 版本源流, 详尽丰富。 难能可贵的是, 对学术渊源、 学术思想、 学术价值及对后世之影响亦作恰如其分的介绍, 确能起到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之作用。
 其三, 作者检阅大量的古籍,掌握丰富的原始资料,对其他工具书不确之处, 亦有纠正。章学诚曾云: “非深明于道术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 不足与此, 后世部次甲乙, 纪录经史者, 代有其人, 而能求阐大义、 条别学术异同, 使人由委溯源,以想见坟籍之初者, 千百之中, 不十一焉。”诚哉斯言, 编写这样的辞书,将每一典籍之诸多内容,概括于数百字之内,使读者一览即得其要, 实非易事。 浅尝浮躁者, 曷克臻此。
 相信是书出版后, 能为中医界提供一重要工具书, 厥功颇巨, 喜读之余而为之序。

郭霭春
 1987.12.

☚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中华古文献大辞典》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总序 ☛
000002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