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产生、发展过程的一门经济学科。 从1927年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产生了由工农民主政权创办的银行、工厂、商店等公有企业; 实行了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剥削的政策; 肃清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影响; 个体农民和手工业经济得到发展,并在数量上占优势;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了一些生产互助组织和消费、信用等合作社。这种经济结构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并且有了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形式和改造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同时也是最后的阶段。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对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起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27~1949年革命根据地内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序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以新中国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演变过程的矛盾统一为中心,研究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过程,从宏观的角度考查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经济形式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领域的相互关系,生产水平、国民收入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改革,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得失利弊。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历史分期,目前学术界有下列几种基本划分方法:(1)分成五个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恢复与过渡时期;1957~1966年,大起大落与探索时期; 1967~1976年,徘徊与失误时期; 1977~1982年,转折与开放时期; 1982年至今,改革与腾飞时期。(2)分成六个时期,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和调整时期;1966~1975年,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1976~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3)分成五个阶段,1949年10月~1957年; 1958~1960年;1961~1965年; 1966~1976年; 1977年至今。 通过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从动态中深刻地认识我们的国情,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提供可贵的启示和借鉴。同时,也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系和各财经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我党建国以来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总结,这对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 阅读书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史料选辑提纲》厦门大学经济系资料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初稿)》 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和计划经济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 (1949. 10~1981)》北京大学经济系经济史教研室编; 《中国经济文献索引 (1949.10~1982)》湖北财经学院政治系经济史教研室编; 《土地改革文件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史敬棠等编,三联书店1951年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史料》财政部办公厅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第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李成瑞著,财政出版社1959年第1版; 《新中国轻工业三十年(1949~1979)》 轻工业部政策研究室编,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 《新中国商业史稿(1949~1982)》商业部商业经济研究所编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年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稿(1949~1957年)》孙健著,吉林出版社1980年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