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ZhōnɡhuáRénmín Gònɡhéɡuó guóhuī国徽,由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相关链接 1950年6月2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同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同年9月20日公布。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及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以后历次宪法均予以确认。1991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圆形,中心部分是红地上的金色天安门城楼;城楼正中上方为一颗大的金色五角星,大星下边以半弧形状环拱4颗小的金色五角星。四周由金色稻穗和麦穗组成正圆形的环;在麦稻杆的交叉点上,为一个圆形齿轮。在齿轮中心,交结着红色绶带;绶带向左右绾住麦穗杆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整个国徽图案,如从图案正中画一垂直线,其左右两部分完全对称。齿轮和麦穗象征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表示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同时又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5颗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鲜明地反映了国家的性质。国徽的图案及对图案地说明由1950年6月23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6月28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同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命令。并附国徽图案、国徽图案说明、国徽使用办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作了同样的规定。1991年3月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该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爱护和尊重国徽。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正式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于1950年9月20日公布。历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中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按规定中国国徽悬挂于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驻外国使馆及领事馆的厅堂正面墙壁上,还用于国务院颁发的荣誉文书证件 (奖状、勋章等)、外交文书 (如国书、条约、全权证书等)、货币、外交部所发的各种护照等处。中国各级人民政府、外交部及驻外使领馆所用的钢印、戳记中间也雕刻国徽。国徽不得用于工商业品的标记、装饰、广告、图案和日常生活的陈设布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通过。其样式: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麦稻穗和齿轮。同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对国徽的使用办法作出了规定。1954年9月20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5条,和以后历次修改过的宪法都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1991年3月2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对国徽的悬挂和使用作了具体规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