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

中医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范围包括方剂的分类法、组成原则、药物配伍、剂量、剂型、用法、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以及对其作用原理、药物配伍关系进行现代实验研究。
方剂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药物治病就已开始,最初是用单味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效用和适应比较复杂的病情,把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用于治疗,于是产生了方剂。由单味药到方剂的使用,是运用药物治病的一个飞跃。方剂最早的剂型是“汤液”(即现代的“汤剂”),它的最初应用约在奴隶社会的夏商时代。在出土文物中,夏代已有较为精致的陶釜、陶罐等烹调器具,商代的铜制饮食器皿更为精巧,随着烹调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出现了“汤液”。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记载有:“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这是最早有关方剂起源伊尹创制汤液的传说。
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本书出于《黄帝内经》之前,应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书中共记280余方,内服药主要以散剂、水溶剂和酒溶剂为主,外用药主要以动物油膏为主。这一时期,《黄帝内经》载方12首,在剂型方面有汤(如半夏秫米汤)、丸(如乌贼骨丸)、酒(如鸡矢醴)、膏(如豕膏)等。同时书中已有君、臣、佐、使和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的组方原则,为后世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西汉初,方书陆续出现,如《汉书·艺文志》载录方书11家,274卷。武威汉墓医书《治百病方》,大约是西汉时期的著作,现残存92简,其中可辨识的药方约36首。该书在方剂组成、制药、用药的立法等方面,都比《五十二病方》有很大改进,辨证施治的运用也更加具体周详。到了东汉,国家机构内设立了专门管方的所谓“方丞”。这一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三百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保存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辨证明确,立法严谨,组方全面,用药精炼。至今仍是中医处方用药的基础,后世称该书为“方书之祖”,并将该书所载的方剂奉为“经方”。
两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以治疗由于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内科、外科及五官科疾病所致的急症为主,验方多实用、简便、有效,有人认为该书相当一部急症手册。再如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外科方书,载内服、外用方剂共140首,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外科医疗成就。北齐徐之才著《药对》,根据药物的功效,提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的分类方法(一说该分类法源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后人用于方剂学,称为“十剂”,这就为方剂学以功能分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代出现了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的医学类书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书中每门疾病之下,先列举自《内经》以下各家有关理论,然后再根据不同症候附以大量的方剂(5300首)。这些方剂大都是《伤寒杂病论》以后历代医家的经验方剂,其中包括了许多民间流传的偏方和验方。《千金翼方》对方剂的著录又弥补了《千金要方》的不足。《外台秘要》全书40卷,载方6000余首。其中医论部分以《诸病源候论》为主,医方部分所选各书均著明书名卷第,使我们借此可以窥见晋唐间许多已经佚失的方书的基本内容。如两晋南北朝的《小品方》、《深师方》、《删繁方》、《集验方》,以及唐代的《古今录验方》、《广济方》、《必效方》、张文仲方等。
宋代的大型方书有《太平圣惠方》,全书分100卷,1670门,载方16,834首,该书为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政和年间政府再次编写《圣济总录》,分200卷,66门,载方两万多首,该书为宋代理、法、方、药齐备的医学巨著。这一时期的小型方书如: 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选方1500余首,按“三因”和病证归类,并强调了审证求因而施治。严用和的《济生方》,选录作者试用有效的方剂450首,按病证进行分类。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选方300余首,也较为简要。以上小型方书,力图使临床选方达到简约的程度。另外,这一时期成药的盛行是一大特点,当时国家设立了“太医局熟药所”,并颁布了作为处方标准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成药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成药的比重很大,由于该书的颁发,临床中成药的使用普遍盛行。由于成药的盛行,就促进了方剂的丸、散、膏、丹等各种成药剂型的发展。
自金元时代以来,医学流派相继产生,丰富了方剂学内容。如金元时期的方剂桂苓甘露饮、益元散等,是刘完素创制具有寒凉派特色的代表方剂;三圣散、禹功散等,是张子和创制具有攻下派特色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是李东垣创制具有补土派特色的代表方剂;大补阴丸、虎潜丸等,是朱丹溪创制具有滋阴派特色的代表方剂。 明代朱橚编著的《普济方》,几乎把十五世纪以前所有的方书都收集在一起,载方达六万余首,是我国中医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医药实践的经验,全书收载医方11,096首,涉及剂型近40种,所采集明代以前的中药剂型已相当完备,并为现代药剂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这一时期,在方剂学分类方面,有人提出了新的分类法。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了“八阵”分类法,就是根据药物的功用,将方剂分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等八类。施沛在《祖剂》一书中,又提出了“类方”(也称“祖方”)分类法,这是根据方剂的组成结构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这在方剂分类学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关于医方的注释工作,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已有集中地反映。该书卷四“药方论”,选常用方20首,论述其制方的道理,现代称之为“方解”或“方义”,这就使方剂学在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明清以来,注释医方的专著陆续出现。如明代吴崑著有《医方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成方切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等。这些方书,对每方的证治机理和组方原则都作了详细的阐明。《医方集解》在方剂的分类上,参考了“十剂”的按功能分类法,并加以扩充,使方剂的分类学趋完善。这样就使方剂学逐渐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
建国以来,中医方剂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方面。主要表现在:
❶随着国内外逐渐重视对中药复方的研究,目前对一些方剂的作用原理及药物配伍关系的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❷在方剂临床研究方面,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方剂,并不断被验证、充实和改进;另一方面传统方剂的应用范围也不断被扩大。
❸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除了对中医传统剂型进行工艺改进外,现代制剂新技术也应用于中药制剂方面。因此,近年来中药新剂型陆续出现,如片剂、冲剂、针剂、气雾剂、滴丸、膜剂、海绵剂、胶囊剂、口服安瓿剂等等。目前,在方剂学领域内,正进行着有关文献整理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剂型研究。从中医中药基本理论着手,开展对方剂以现代药理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以逐步做到用现代科学阐明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作用原理,使中医方剂学提高到一个更新的水平。

☚ 中药炮制制剂学的发展   中医眼科学的发展 ☛
000133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