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整体观
中医学理论体系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内部各个脏器组织之间,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并进行着统一的整体活动,而在病理上则又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亦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不断地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并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保障和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统一整体观。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宇宙整体观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即是说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它们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从而明确地指出了宇宙的整体关系。例如,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既各有其特点,又是互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充分表现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连续性方面。虽然四季变化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实质上却又是不可截然划分的整体。正因为有了春温而生,才可能有夏热之长、秋凉之收、冬寒之藏。所以,《至真要大论》说:“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这就明确指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是有连续性的,每个季节总是在前一个季节的基础上而发生发展起来,没有温热,也就无所谓寒冷,没有生长,也就无所谓收藏。推而至于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的变化,亦是如此。虽然说“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素问·五运行大论》),各有其特点,但它们之间仍是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一个整体,而且是缺一不可的。
人与天地相应 “天地”,即指整个自然界。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谓“相应”,即是说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产生生理上的适应或病理上的反应。因此,“人与天地相应”,实质上是说人与自然界也具有着不可分割的整体联系。
有关自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是指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除了不断地求得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外,同时与变化着的外界自然环境亦应求得相对的平衡,方能维持其相互间的完整统一性。而对于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来说,“天人相应”则更具有特殊的含义。《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这就指出,人为万物之灵,其生存虽不能脱离天地之气,但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却能掌握自然环境变化的某些规律,则自然界的一切就能为人类所用,成为生命活动的源泉,人也就能成为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主人。因此,《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得道”,就是指掌握了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因而便能避免灾害苛疾,也就是人在自然界中取得了主动权。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天气暑热,腠理开泄,机体就以出汗来散热;天气寒冷,机体为了保温,腠理则密闭而少汗出,必须排出的水液则从膀胱而排出。所以人体夏季汗多尿少,冬季汗少尿多,即是机体在不同气候影响下所产生的适应性调节反应。同样,人体气血的运行,在不同季节气候影响下,也有不同的适应性反应,如春夏脉搏较为浮大,秋冬脉搏则较沉小等。
不仅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影响,就是一天之内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影响也很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闲。”所谓“人气”,即指阳气。意思是说,人体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和维持着人体的机能活动,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最盛,故白天人们多从事劳动,气血的运行比较旺盛。而夜晚则阳气内,便于人体休息安眠,故气血运行比较沉静。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中医学认为对人体生理均有一定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势较高,气候偏于燥寒;东南地势较低,气候偏于湿热,因而饮食习惯各有不同,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体质。如“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异法方宜论》)这些认识,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展,现在看来未必尽然,但从地区方域对人体密切相关精神来看,仍属正确的认识。事实上,人们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一旦易地而处,常感不适,就是由于机体尚不能适应之故,但经过一段时间,则能逐渐适。这就说明自然环境固然能影响于人,但人更具有适应环境的本能。
有关自然环境对病理变化的影响,是说人类虽有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但毕竟有一定的限度,当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发生疾病。各个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季节的多发病或流行病也不一致。如“春善病齀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金匮真言论》)“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生气通天论》)说明疾病的发生往往随季节的不同变化而各异。而且某些疾病也往往可由于气候剧变或季节的交替而引起发作或病情加重。如关节疼痛的痹证,在天气寒冷变化时,则必然加剧。因此,通过某些疾病反映的轻重,亦能预测气候即将发生变化或季节将要交替。这都说明自然环境与人体病理变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一日之中,昼夜晨昏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也很明显,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人体的正气亦随晨昏昼夜而有盛衰之不同,反映在病情发展上,即可出现或减轻或加重的不同变化。又如某些地方性疾病,如瘿瘤(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则与地域环境的影响更有直接的关系。
脏腑生理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体现于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不仅是一个形态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机能单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整体统一活动,它们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系统功能活动。“五脏”,实质上就是人体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中医学认为人体所有的脏腑、组织和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这五个系统及其所属器官,虽各有其生理作用,但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不能截然分开的整体。在生理上,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阴等五官九窍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所以,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与否,主要决定于五脏系统之间的活动是否协调。
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既然是五脏系统之间的紧密配合和协调统一,因而五脏系统中任何一个脏器的生理活动,也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协助和配合下共同进行的。例如心的生理功能是主司血液的运行,称为“心主血脉”。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固然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但是,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方能得以布散全身,所以又有“肺朝百脉”之说。除了心肺作用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气的归藏与疏泄功能的调节。这就说明,心的主司血行的功能活动,是在肺、脾、肝等脏的配合之下来完成的。
又如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精气以营养全身,而脾的这一功能又是在肝之疏泄作用的资助下进行的。同时,水谷精气之所以能够运输布散于全身,还要通过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而血液的运行,主要依赖心肺的作用; 津液的输布,则要依赖肺肾的功能活动。这就说明脾脏的运化是和心、肺、肝、肾等脏的相互配合分不开的,当这些脏器中的任何一脏发生病变时,则都能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脏腑之间虽然是相互为用的,但毕竟还有主次之分,中医学认为心是脏腑中最主要的脏器,它的正常与否,则会影响及其它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又《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可以看出,主神明的“心”,在脏腑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虽然任何一个脏器的生理活动,都是机体整体活动的组成部分,但都必须在“心”的主导下,协调而有序地进行其统一的生理活动。
病理变化整体观 整体观念表现于病理方面,主要在于说明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其它脏腑,如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都可以通过经络气血的沟通与联系,而在病理上产生相互影响或传变。其次还说明机体任何一个局部病变,不应单纯把它看成是一个局部问题,而应从整体活动方面去分析和研究它的实质。例如脏腑病变既可以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器官,反之,体表组织或器官有病,也可以影响及所属脏腑而发生病变。
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因之在病理上通过其相互影响和传变,即可导致功能上的失调。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协调统一关系遭到破坏,从而出现某些偏盛偏衰的病理表现。如肝脏的功能是主疏泄,当由于情志刺激等因素而使其疏泄机能发生郁遏时,就可能影响脾的运化,出现胸腹痞满,不欲饮食等症。也可以影响及肺的宣发,而出现喘促胸闷等症。还可以影响及心,而产生烦躁不安。总之,或由脏及腑,或由腑及脏,或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等等,在临证时都是常见的。
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形体组织器官都和内脏活动紧密相连,所以,任何一种局部病变(创伤例外),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的局部反应。例如眼的疾患,似在局部,但往往多是因于内脏病变而发生,其特点是肝开窍于目,故肝脏病变,在眼的部位反应尤多。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𥆨𥆨无所见”,《灵枢·天年》说:“五十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说明视力减退病变,多责之于肝脏精气的不足。因此对于眼病的诊断和治疗,亦不能单纯地仅注意于眼的局部,而应从内脏的诸种病变去分析,方能找出病证的本源,采取正确的治疗。所以,任何局部病变,都应理解为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的集中反应。
诊断治疗的整体观 正是由于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病理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必须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来了解和把握内在的脏腑病变,并进而提示不应单纯注意病变所在的脏器和部位,而应通过病变的所在脏器和部位,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其与其它脏器乃至整体的联系,从而明确疾病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进行恰当的治疗。例如肝的经脉,上行连目系,肝开窍于目,故暴发火眼多由肝火上炎所致,临床常以清肝泻火方法治之; 两目干涩昏花,视力减退,则多因肝肾虚亏所致,在治疗上则常以滋补肝肾之法治之。又如心开窍于舌,口舌糜烂多因心火上炎所致,而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临床多用清心泻小肠火方法治之; 肺合皮毛,有宣发肃降和司呼吸之生理功能,故临床对于感冒咳嗽,则多用宣肺方法治疗;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开窍于耳,其华在发,故临床上对于发育不良、脱发、耳聋等病症,多以补肾之法治之。
同时,在治疗疾病时,还应注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即是说一脏有病对它脏亦可能有所影响,其治疗则亦应兼顾它脏。例如腹部胀满,不欲饮食等脾机能失调病变,则首先应分析其是单纯的脾脏病变,还是由于其它有关脏腑的机能失调影响而引起,更要进一步分析其病情发展可能影响及哪些脏腑,只有这样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把握住病变的主要矛盾,从而有效地治愈疾病。
此外,在临床治疗组方用药时,还应考虑到天时地理的变化,应适当注意“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等原则,就是说在处方用药时,应注意四时气候变化的温热寒凉,以及南方北方地理环境的不同,从而适当选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体无论在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等各方面,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各脏腑相互联系和配合,以保证整体活动的协调统一; 在病理上,则各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则又是相互影响或相互传变而发生疾病。同时,无论生理或病理,则又和自然环境息息相通,这就提示在治疗疾病时,不但要注意分析和考虑整体情况,而且更要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