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其标志。
先秦至西汉,人们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医学知识,如针灸经络知识、解剖知识、中药方剂知识等。相应地出现了一批这方面的医学书籍,《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风寒热十六病方》、《妇人婴儿方》、《神农黄帝食禁》、《五脏六腑疝病方》等11家药方,共277卷。据现代发掘,当时还有《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养生方》、《天下至道谈》、《引导图》等医学书籍。这些医学书籍的出现,促进了医学知识的传播交流,为构建医学理论体系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素材。当时的临床医疗也相当活跃,在医疗实践中产生了医和、医缓、扁鹊等一批名医。在他们论医的言谈及方书中已出现了现在的医学理论的萌芽。这都为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医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医学知识的日益丰富,相应产生了对理论体系的需求。日益增多的医学知识迫切需要有理论体系整理归纳,“用以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 。
这时期更是中国哲学的大发展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术流派。为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另外,此时其他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天文及气象学的发展,也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关知识基础。
医学界对理论体系的需求,并有以上构建理论体系的基础,医学界进入了一个空前的构建医学理论体系的时代。医学家们借鉴当时的哲学,并吸取天文气象等知识,以辩证思想为指导,采用其方法论和理论工具,将阴阳、五行、气、神等哲学概念用于医学,对丰富的医学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并作理论推衍,而形成理论体系。在这种景况下,产生了众多的医学理论著作,《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黄帝内经》18卷、《外经》37卷、《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白氏内经》 38卷、《外经》 36卷、《旁篇》 25卷。共医经7家,共计216卷。《内经》中曾引用的医经有《上经》 、《下经》 、《金匮》 、《揆度》 、《奇恒》等数十篇,可见当时医学家们创造医学理论体系景况之盛。但得以流传后世而产生实际影响的,当推《内经》 的医学理论体系。《内经》 的理论体系指导、规范着一代又一代中医的理论思维与临床实践。
《内经》 全称 《黄帝内经》 ,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由许多医学家不断撰写、编辑、整理而成。《内经》 的理论体系主要由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法等组成。
天人相应是当时许多哲学流派的思想,儒家、道家等都有明显的天人相应思想,至西汉时的董仲舒,更是推到极致,发展到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内经》 的作者接过了这一思想,主张“人与天地相参” 。认为人生于天地间,因此人与自然界必然有统一的本原和属性,甚至有共同的结构。所以人的生命活动必定受自然的影响;人们的生理、病理现象可以用自然现象解释; 人们的养生要与天地相应,要遵从自然规律。黄河流域的气候为这一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内经》 中有7篇是专讲天人相应的五运六气理论的,而据现代学者研究,《内经》 中所述五运六气的气候变化规律与郑州地区气候相比较,二者有较大程度的吻合。这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黄河流域提供了证据。
战国至西汉时的对立统一思想主要反映在阴阳学说中。医学中有众多的对立统一问题,在构建理论体系过程中。《内经》作者采用了阴阳这一对概念,并对其再作加工整理,进行了更高的抽象与概括,使之脱离专门代表个别事物的作用,而具有一般性的意义,趋向精细化,以更好地解决医学中的对立统一问题。《内经》 认为一切生命现象充满了阴阳的对立统一,这些对立统一问题可以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和解决。如人之健康乃是动、静、气血、形神等阴阳平衡的结果,若阴阳失衡,则为疾病,治疗即可用 “调阴与阳” 的方法,使其达到平衡,恢复健康。
战国至西汉时医学界认识的事物已相当繁杂,虽可以用阴阳分为两大类,但不免过于粗略,于是 《内经》 作者又借用当时通行的五行更细地归类,将生理病理、药物性味、心情变化等都归入五行,以五行的属性来认识这些事物的性质。同时根据他们的五行属性来解释和确定他们之间生克乖侮的复杂关系。在采用五行理论时,医学家们又根据医学的需要加以改造,重关系轻属性,形成一个医用五行理论体系。
脏象理论是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及与其关联的人体各系统的理论,极为重要,《内经》的生理病理、诊治理论多由此推出。解剖学在当时虽已有大的发展,但限于当时解剖技术及实验观察水平,只能是知晓体内有哪些明显的内脏,对其大小、质地、长短有一定程度地了解。单凭解剖并不能解释丰富的医疗经验和已经观察到的医学现象,更不能指导临床实践。于是医学家们绕过解剖手段及实验观察水平的限制,认为脏藏于内,象现于外,故可 “司外揣内” ,通过人体外表及功能的变化推测内脏的情况。一是以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将从外观察到的现象与自然界现象比附,取类比象,推测内脏情况。二是在对疾病治疗时,根据身体的反应,推测内脏情况。三是将内脏与五行匹配,以五行属性及相互关系推测内脏情况,并以五行归纳整理观察所得。由此形成《内经》 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核心的脏象理论体系。
当时对生理病理在体表的现象已观察得很深入细致,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与观察结果对脏象理论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反过来,脏象理论建立后,又对这些观察结果及治疗经验整理归纳,做出解释与推论,形成诊法与治法理论,指导观察与临床,并对观察结果与治疗经验再做整理、解释与指导。
当时经络现象已被发现,可能各家记载不一,名称有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只有十一条经脉。《内经》的作者总结各家,发展为十二条经络,并结合脏象理论,将经络与五脏六腑相配,与生理病理现象结合,形成严密的经络理论系统。
以上组成《内经》理论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具有相互呼应,互为制约的整体结构关系,有着共同的概念、术语、思想方法。正是这些统一的内在联系,使《内经》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稳定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