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基础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基础理论

❶学科名。原称中医学基础。阐释中医学基本知识,整理和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对中医药学整体而言,具有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学术思想和基本内容依托于《黄帝内经》,并吸取2000年来的临床实践检验及其理论成果,尽可能地用现代语言文字表述整理而成,是随着中国高等中医教育事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孕育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具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更贴近于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有别于立足在形式逻辑与实证方法的自然科学理论。中医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人得以生存的道理,探求保护人正常生存的理论和方法。具体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和养生防病等,构筑成中医基础理论体系。
❷泛指同类同名的科教书籍。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唯物观/中医学的恒动观/中医学的辩证观/中医学的整体观/阴阳五行/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历代医家对阴阳学说之研究/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历代医家对五行学说之研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运气学说的临床运用/历代医家对运气学说之研究/脏腑学说/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奇恒之腑/脑/骨与髓/脉/女子胞/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血/津液/精神/气血津液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历代对脏腑学说之研究/经络学说/腧穴/经络的生理、病理及应用/经络在诊断方面的作用/经络在治疗方面的指导作用/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和主要病症/十二经脉循行图/奇经/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循行图/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循行图/十五别络/十五别络循行图/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循行图/十二皮部/皮部分区示意图/经络实质之研究/体质学说/中医病因学/六淫/疫疠/外因性损伤/七情/饮食不节/劳损/房劳/水土不服/胎传/误治/发病/病发阴阳/邪正斗争/新感与伏邪/染易/传变/复发/中医病机学/脏腑病机/肺与大肠病机/脾胃病机/肝胆病机/心与心包病机/肾与膀胱病机/两脏同病病机/历代对脏腑病机之研究/经络病机/六气病机/历代对六气病机之研究/气血病机/气病病机/血病病机/气血同病病机/历代对气血病机之研究/津液病机/精神病机/痰湿水饮病机/历代对痰饮病机之研究/温热卫气营血病机/温热三焦病机/历代对温热病机之研究/六经病机/历代对六经病机之研究/病机十九条/病因病机学之近代研究/诊法/望诊/望神/望色/望五官/望形态/诊体表病状/望络脉/诊指纹/辨排泄物/舌诊/闻诊/问诊/切诊/切脉的原理与方法/平脉/脉象与主病/诊妇人脉/诊小儿脉/辨脉/按诊/四诊合参/诊法之研究/辨证/八纲辨证/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阴阳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气病辨证/血病辨证/气血同病辨证/津液病辨证/脏腑辨证/心病辨证/肺病辨证/脾病辨证/肝病辨证/肾病辨证/胃病辨证/小肠病辨证/大肠病辨证/膀胱病辨证/胆病辨证/经络辨证/十二经脉辨证/奇经八脉辨证/六经辨证/太阳病辨证/阳明病辨证/少阳病辨证/太阴病辨证/少阴病辨证/厥阴病辨证/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温热病卫分辨证/温热病气分辨证/温热病营分辨证/温热病血分辨证/温热病三焦辨证/温热病上焦辨证/温热病中焦辨证/温热病下焦辨证/治则/调整阴阳/标本缓急/扶正与祛邪/三因制宜/既病防变/治法/正治与反治/汗法/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滋阴解表法/益气解表法/清法/清热泻火法/清热解毒法/清营凉血法/清热祛暑法/清热祛湿法/清热养阴法/下法/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逐水法/温法/温中散寒法/回阳救逆法/温络通痹法/消法/消食导滞法/消癥化积法/驱虫消积法/补法/补气法/补血法/气血双补法/补阴法/补阳法/阴阳两补法/补益气阴法/和法/和解少阳法/调和胆胃法/调和肝脾法/调和肠胃法/调和气血法/吐法/理气法/行气法/降气法/理血法/止血法/祛瘀活血法/祛湿法/解表祛湿法/燥湿化浊法/清热利湿法/利尿渗湿法/温阳利水法/祛痰法/燥湿化痰法/清热化痰法/温化寒痰法/消痰软坚法/祛风法/祛风除湿法/养血祛风法/平肝熄风法/清热熄风法/开窍法/清心开窍法/涤痰开窍法/安神法/养血安神法/滋阴安神法/重镇安神法/固涩法/固表止汗法/固肾涩精法/固肾缩泉法/敛肺止咳法/涩肠止泻法/固崩止带法/治法之研究/预防/养生学/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养生方法/历代对养生之研究

☚ 日晒伤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的一门学科。它以脏腑经络为理论基础,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方法,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重要特点。
早在战国时期,《内经》、《难经》等对于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都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末年,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在《内经》、《难经》等理论基础上,用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方法,对外感伤寒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治疗法则; 并对《内经》的病因学说有所发挥,首次提出了病因学的”三因论”,给后世的“三因学说”以深刻影响,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在《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总结医疗实践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各家医学流派日益兴盛,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如金、元时期刘河间的火热病机学说; 张子和的攻邪理论;张洁古的脏腑病机学说;李东垣的脾胃理论; 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学说; 明代张景岳对阴阳肾命学说的发挥;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对温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等,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以及预防养生等方面。
阴阳五行学说: 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思想。中医学主要运用其关于矛盾对立统一及事物间相互关联的学说,研究和探讨人体结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并用以说明疾病的性质,以及诊断和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运气学说: 是中医学研究和探讨自然界天象、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和生物所产生影响的学说。它运用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把自然界气候现象和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把气象变化与人体的发病规律统一起来,从而通过对自然界运动节律的推演,来探讨天时气象变化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密切关系,用以作为临床诊断和论治的参考。
脏腑学说: 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是指导中医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重点内容除阐明五脏、六腑、奇恒三腑的生理功能外,并介绍精、气、血、津液的化生、输布、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经络学说: 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有其特有的循行路线和走向交接规律。经络学说应用于生理、病理及诊断、治疗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对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兴趣。
病因病机学说: 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证的临床表现的学说。关于疾病的发生,中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因此对于病发阴阳、邪正斗争、新感与伏邪、染易、传变与复发等方面都有所阐述,并强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在因素正气的虚损是疾病发生的根据,而外在因素即各种致病原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方能发生疾病。其主要的病变机转,则不外表现在阴阳失调、表里出入、升降失常、寒热进退、邪正虚实等方面。对于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六气病机、气血病机、津液病机、精神病机、痰饮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六经病机等,亦作简要之介绍。
诊法与辨证: 诊法,即收集病情资料,诊察疾病的方法。中医诊病,主要运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其望舌和切脉,更是中医诊病的独特之处。通过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则是辨证的依据,故熟练掌握四诊的方法,对于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辨证,是对于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临床通过辨证,即可确定疾病的原因、部位和性质,从而为治疗提供根据。其中主要介绍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这些辨证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中医学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而它们彼此之间,则又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
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可概括为标本缓急、扶正祛邪、正治反治、调整阴阳,以及三因制宜等几个方面。“治病求本”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也是治则的总纲。临床上,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寻求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故治则对于临床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法,是在治疗原则指导下所确立的具体方法,它直接关系到遣药组方以及运用各种的治疗措施。因此,对治法的正确运用,是解决疾病的重要环节。
预防与养生: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学强调“治未病”,并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措施。养生抗老,益寿延年,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有关衰老的认识和各种养生法的运用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因此,可以看出中医基础理论是一种自成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有其独特的规律,对于揭示人体奥秘,探讨生命机理,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将显示其重要的科学价值。近年来,很多学者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如从细胞水平与分子生物学水平来论证阴阳学说的科学基础; 运用系统论方法来论证中医学整体观念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指导意义; 运用控制论原理来阐述五行结构的调节原理、脏腑经络的相互联系和制约规律,以及中医学辨证论治规律的理论基础等,都有所报道。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方面,由于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大量开展,试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探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实质,开拓中医理论现代化的道路,也有了良好的开端。一九七九年五月全国中医学术会议对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经络,以及中医学的脏腑等科研成果,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普遍引起了我国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和重视。
例如关于中医学对肾本质的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单位通过“异病同治”的方法来探索肾的物质基础,发现不同病种(如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妊娠中毒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红斑狼疮和神经衰弱等)的肾阳虚病人的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普遍低于正常值,尿-17羟测定与冷压试验,在肾阴虚与肾阳虚病人因用药过偏而有阴阳症状转化时,也有相应的转化,因而证明阴阳是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调节肾中阴阳亦应按阴阳互根的观点来进行。为进一步探索肾阳虚病人尿-17羟低下的原因,结果发现肾阳虚病人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二日静脉滴注试验反应多有延迟,而于补肾调整阴阳后则可复原,从而说明肾阳虚病人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低下,可能继发于垂体功能低下或垂体以上中枢功能紊乱。为了进一步了解肾阳虚的发病原理,采用血11-羟昼夜节律测定SU-4885试验、ACTH试验,以全面观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发现肾阳虚病人确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并进一步发现肾阳虚患者的垂体-甲状腺轴和垂体-性腺轴亦呈功能低下。
又如关于中医对脾本质的研究,表明“脾”与消化功能具有一定的关系。北京、广州有关单位观察到某些脾虚患者的小肠吸收功能、胃分泌胃泌素功能和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均有所降低,消化道排空功能明显加快,唾液淀粉酶活性在酸刺激后降低,X线钡餐检查,则发现半数以上可有胃肠功能紊乱和器质性病变,其中尤以小肠功能异常占多数。各种实验结果亦表明脾虚患者的交感神经常处于抑制状态,而副交感神经则处于亢进状态,从而证明“脾”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另外,还发现脾虚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所降低,从而说明“脾”与免疫功能有关。通过实验发现脾虚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均呈低下,并有糖代谢障碍,因而证实“脾”与代谢及内分泌系统之功能亦有关系。
关于经络学说的研究,通过对经络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证实循经感传是客观存在的经络现象; 其感传路线与经典所载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与神经、血管的分布和走行则不同; 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是传导缓慢(约20cm/s)、具有双向传导性、可激发性和可阻滞性。
通过对穴位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神经和血管的综合性结构可以作为穴位的形态学基础,穴位上的皮肤电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还发现穴位的冷光信息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具有一定的关系。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也证明穴位具有相对的特异性,针刺穴位时对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相对的特异性。
通过大量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对经络的实质提出了许多学说,如经络是多系统的综合功能说; 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经络是尚未发现的新的独特系统说; 经络是机体内的自控系统说; 经络是大脑皮层上的循行性立体反射系统说; 经络是进化比较低级和古老的传导系统说; 经络波导说; 经络中枢神经系统相关说等等。这些学说或假说的提出,为经络实质的研究开阔了思路,必将推动经络学说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科学进展在日新月异,中医学也必须向现代化迈进。中医学的现代化,包括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医临床技术的现代化,要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各有关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在中医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其规律,揭示其本质,发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中医学的系统理论经过实验科学的验证,成为更加严密的先进的科学体系。

☚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000094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