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学Zhongyi·zhongyaoxue
中医是我国独创的具有传统特色的一门医学科学。它内容丰富,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医疗实践中表现出独特的效能。中医理论的特点是从人体整体与环境高度统一出发, 通过 “四疹”, 即望、闻、问、切, 进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谓“八纲”的综合辨症施治,达到治理效果。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著作是《黄帝内经》,这部书较系统地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经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汉末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为两汉治疗学的代表作。随后的晋王叔和的《脉经》、葛洪的《后救急方》,隋代巢元方等人的 《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明末吴有性的《瘟疫论》等都是重要的中医学著作。中药学又叫本草学,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成书于公元1—2世纪的 《神农本草经》。这本书收集药物365种,其中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一一指明其药效。唐代医学家苏敬等人编撰的《唐新本草》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本书有图有经,博收方术,广验产地,总结了唐以前的中药学成就。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 “东方医学巨典”,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