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券
全称“中央储备银行兑换券”。亦称“储银券”、“储备券”。抗日战争时期汪伪政府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纸币。1941年1月开始发行,流通于华中、华东、华南地区。面额有一元、五元、十元三种,另有辅币券五种。起初与法币等价流通,后比价时有变动,1942年5月26日汪伪政府规定,法币二元兑换中储券一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9月28日规定,以法币一元收兑中储券二百元。
中储券
中储券
亦称“储备券” 。“中央储备银行兑换券”的简称。抗日战争时期汪伪政府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纸币。1941年开始发行。流通于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1942年汪伪政府在江苏、安徽、浙江、南京、上海宣布中储券为 “新法币” , 并以一比二的比价收兑国民政府法币。抗日战争胜利后, 国民政府以法币一元对二百元的比价收兑中储券。
☚ 铝币 储备券 ☛
中储券
中储券
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伪政府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央储备银行兑换券”的简称。亦称“储银券”、“储备券”。1941年1月6日中央储备银行在南京成立,同日发行储备券,与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同时行用。面额有1元、5元、10元兑换券,1分、5分、1角、2角、5角辅币券。不久以后,逐步以不同比价收兑法币。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止,发行总额达43 408亿元。主要流通于华中、华东、华南等汪伪统治地区。1945年11月1日起,南京国民政府按1∶200的比价以法币收兑中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