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书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书监 中书监官名。三国魏始置,为中书省长官,与中书令职务相等而位次略高。掌管诏令,与闻机要,为事实上的宰相,故有“凤凰池”之称。隋代废中书监,仅存中书令 (内史令) 一职,参见“中书令”。 ☚ 内书省 中书令 ☛ 中书监 中书监官名。三国时魏国置。其职务位次在中书令之上,隋以后废。(见: 中书令) ☚ 中书令 中书官 ☛ 中书监 中书监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 (220—226)初,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又置监,并掌机密,草拟诏书。明帝时,监、令号为专任,权势极重。晋因置1人,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因与皇帝接近,故掌机要之权,多承宠任,有 “凤凰池”之称。晋以后权在尚书令上,多以高门士族充任。梁、陈中书监清贵华重,而无实权。魏、晋、宋、齐三品,梁十五班,陈二品。南朝时,原中书监令因地位尊崇,不厘细务,起草诏诰文书之事,多委以中书舍人,机要之权下移。北朝权在门下,中书监令趋于冗散。北魏中书监初从一品中,孝文帝太和 (477—499) 末为从二品。北齐中书监亦从二品。隋改为内史监1人,寻废监置令2人。 ☚ 中书省 中书令 ☛ 中书监zhōng shū jiàn官名。魏文帝黄初初置,与中书令共掌机密,典尚书奏事,权任相当宰相,晋沿置;魏晋以来,中书监及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其后,宋、齐、梁、陈、北魏、北齐皆沿置。梁掌出纳帝命;北齐掌司王言,及司进御之音乐。北周置内史中大夫二人,掌王言,即中书监、令之任;隋改中书为内史,炀帝改内史为内书;中书监之名,即废止。见《通典·职官三·中书令》、《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下》、《南齐书·百官志》、《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上、中、下》。 中书监官名。魏文帝黄初(220—226)初置,与中书令同为中书省长官,品同而位在其上。掌草拟诏命,并发署行下,权势甚重。三品。晋、南北朝沿置,西晋时权任在尚书令之上,东晋、南朝多作为大臣加官,北朝时曾一度兼总门下省诸机要事务,其实权高于南朝。晋、南朝宋、齐皆三品,粱十五班,陈二品,北魏、北齐皆从二品。梁、陈及北魏、北齐时品秩皆高于中书令。隋初因避讳改称内史监,寻罢。 中书监官名。三国魏文帝时置。与中书令同为中书省长官。位次稍高。职掌机要,秉承君主意志草拟及宣行诏令,是事实上的宰相之一。因是中枢近臣,位高权重,故有“凤凰池”之称。隋初废。 中书监官名。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掌管机要文书,曹丕建立魏国后,于黄初中置中书监、中书令两官,以旧日幕僚刘放、孙资二人分别充任,掌同秘书令。汉时尚书令、仆射出纳诏命之权遂移于中书监、令。因刘、孙二人资历相差不远,故监与令的地位相同,不过监在令之前。蜀吴不置中书监,各有中书令一人;吴又有中书仆射一人。晋及南北朝承魏制,中书监、令并置,权任均相当于宰相。历晋宋南齐,秩并为三品。后来监的品秩略高于令,梁陈吋监班第十五,令班第十四;北魏太和末定中书监为从第二品,中书令为正第三品。北周仿《周礼》设官,春官府有内史中大夫二人,掌出纳诏命,相当于中书监、令之任。隋以后中书省不置监,唯以中书令为长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