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发病急、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传染病。2002年11月16日,该病首先在中国广东佛山市发现,当时由于其症状与典型肺炎有着显著的区别,暂被命名为非典型肺炎。其后的几个月内,相继在世界30多个国家或地区暴发流行,尤其是在我国流行较重。截至2003年5月31日10时,报告有疫情的省份26个,共有临床诊断病例5328例,死亡332例。该病的主要特点是:起病急,高热,有呼吸道症状,胸部X线片可见肺部阴影,外周血白细胞降低(尤其是淋巴细胞减少)等。部分病人病程进展迅猛,如无及时有效治疗,可迅速恶化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2003年3月12日,WHO向全球正式发出一些区域出现SARS的警报后,中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美国、中国香港、日本、荷兰、英国和新加坡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与WHO通力合作、潜心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❶许多实验室已经分离到冠状病毒,该病毒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属病毒有所差别;
❷已经在不同国家从许多SARS病人分离到该病毒;
❸病毒可在Vero 细胞和FRhk-4细胞引起病变并被病人双份血清所抑制;
❹电镜可以在病人呼吸道标本和组织培养中看到病毒;
❺病人血可以和组织培养物产生免疫荧光;
❻新冠状病毒与数百份正常人血清不反应;许多病毒(TGEV,FIPV,MHV和229E)抗血清可以抑制细胞培养;
❼许多实验室的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该病毒可能为冠状病毒的新属。4月16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上一致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SARS的病原体,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正式将此病毒命名为SARS病毒。WHO的专家认为,从SARS目前的病理特征和传播情况来看,该病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人类具有严重威胁的疾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最近在美国第52届流行病学情报服务会议的报告中提出,此次“非典”的传播途径,分面对面的飞沫直接传播和非直接传播两种,主要通过鼻、口、眼、手等途径。此外,该病临床症状最重时传染力最强,而发病初期,一般相对较弱。由我国专家日前完成的SARS科研项目揭示出SARS传播的五大特点: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感染SARS后易成超级传播者;所有感染者均与上一代患者有症状期接触;接触越是密切,就越容易被感染;未发现潜伏期SARS病人具有传染性;隔离病人终止了进一步传播。SARS第一代的传播潜伏期在4~5天,第二代在10天左右。经过调查,现已寻找到SARS的一些流行病学规律:男女之间发病无差别,从年龄看青壮年占70%~80%,与既往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体弱的老少患者居多不同;因最初起病时防护措施不够,医务人员属SARS高发人群,但经采取措施后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已从最初的33%左右下降到24%左右;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感染现象。迄今,WHO已有来自中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越南、加拿大、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32个国家报告本病的流行。中国是最严重的感染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列第二位。目前,SARS的发病过程、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初步的研究提示SARS患者细胞免疫损伤可能为本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临床病程的轻重程度和结局可能与接受病毒感染的剂量、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主要包括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和是否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等有关。此外,影响病程发展的危险因素还有患者的年龄、孕妇、疲劳、以前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等。其主要病理改变:尸检病人的肺组织能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进行性病理改变,肺组织学检查发现整个肺均有不同程度弥漫性肺泡损伤的病理变化,病人的肺部充血、透明膜形成,肺泡上皮增生,肺间质中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中肺细胞的脱屑。有的病人肺组织还发现肺泡内出血、毛细支气管中炎症坏死碎片、进行性肺炎,甚至肺泡中可发现多核的融合细胞。除上述改变外,其肺泡内还可以看到许多巨噬细胞,甚至发现了包涵体,有些病人的淋巴结和脾脏还出现了明显的萎缩,这说明病人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因此才会在短时间内病情急转直下,有些病人从发病到死亡只有短短数天。关于本病的其它病因、发病机制等有关问题,因发现SARS的时间太短,一时尚难全部研究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