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严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严遵yán zūn(名)字严君平,以字行,汉代隐士。 严遵·皇甫谧· 君平卖卜 子云所师 𥅆文是阐 乃作指归 牧不可屈 钱常有余 真人淡泊 亶哉匪虚 〔选自《高士传》〕 《严遵》着意刻划了一个“隐居不仕”的形象。他“隐居不仕,常卖卜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作者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这位隐士的处世生活方式。小说没有表明隐士的身世,但我们能从“卖卜”、“著书”等描述中领悟到严遵的文人身份。对于洁身自好的隐士,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消极的一面。在社会极度动乱,政治十分黑暗的污浊现实面前,不是有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满现实而走上归隐的道路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寄情于山水”的谢灵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大诗人李白不是也曾产生过归隐的念头吗!在污浊的现实社会中,“独善其身”的归隐总比入世同流合污要显得进步些。 在塑造人物上,小说的作者着意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小说中的主人公——严遵,他寄托着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小说的作者抓住了代表人物思想感情的语言来塑造人物。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表现,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当蜀之富人为严遵备好车马衣粮,劝他取仕时,严遵说:“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家资不过“数百”的严遵和家有“万金”的罗冲,孰贫孰富一目了然,为什么在隐士的眼里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呢?“吾前宿子家,人定而役未息,昼夜汲汲未曾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几句话为上面的结论作了说明,表现了隐士那种知足长乐视富贵为粪土的清高风尚,同时,这几句话又是对富人贪多无厌的极大讽刺。 在艺术手法上,小说作者运用了侧面烘托、正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人物,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小说的开始,作者便写道:“扬雄少从之游,屡称其德”。粗看前句似闲笔,细体味才悟到作者用心良苦,只有了解他人才能知人而论,作出中肯的评论正来源于对严遵的了解,这个“少从之游”的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称赞更令人信服。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这样的手法还有:扬雄称严遵“其人不可屈”,李强喜曰:“吾得君平为从事足矣”。这些侧面描写写出了严遵的才能及高尚品德。它和下面的正面描写遥相呼应,为下面的正面描写作了艺术上的铺垫,从而为突出小说的主题服务。 严遵生卒年无考西汉思想家。字君平。蜀郡(今四川)人。曾在成都卖卜,以著有《道德指归论》闻名。宣称世界混沌一片,天下唯我。主张以卑谦寡欲、免祸存身为人生宗旨。认为语言是大患之门,嗜欲是溃腹之矛,货殖是入死之路,嫉妒是亡躯之害,谗佞是刎颈之兵,残酷是灭顶之根,陷害是绝嗣之场,淫戏是䃅家之堑。要求人们无为、无事、无求、无争。但不忌言忠孝。是原始道教理论的先驱者。 严遵即严君平。西汉隐士。蜀(今四川)人。成帝时, 卜筮于成都市, 日得百钱即闭门读《老子》,著书十余万言。他一生不愿做官,自食其力,为当时著名文学家扬雄所敬重。《道德真经指归》 (《隋书·经籍志》作《老子指归》)一书传为他所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