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两都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两都赋》

 辞赋。班固作。分为《西都赋》与《东都赋》两部分。赋前有序,说明自己对辞赋这种文学体裁的看法和自己写作《两都赋》的目的。东汉初建都于洛阳,长安耆老希望建都长安,“有陋洛邑之议”,于是班固写了这篇赋,为建都洛阳制造舆论。赋中通过西都宾与东都主人的问答展开全文。《西都赋》中,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耀了长安的繁华、宫苑的富丽等。《东都赋》中东都主人作了回答,他歌颂了刘秀建立东汉的功绩和洛阳的天时地利,夸耀了洛阳田猎宫室之盛,宣扬了修文德、来远人的教化之理,终于折服了西都宾。全赋规模宏大,气势不凡,虽然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但对当时城市、生产等描写都十分真实,语句流畅,音节铿锵,是汉赋的代表作之一。
两都赋

两都赋

辞赋名篇。东汉班固作。《后汉书》、《文选》见载。两都指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两都赋序》曰:“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文章分上下两篇,用虚设的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的争论展开全文。上篇《西都赋》借西都宾之口,侧重于渲染夸耀旧都的宫室苑囿和奢侈逸乐。一夸西都地势险要,广路通门,街衢洞达,封畿繁华。二夸西都宫殿楼台,有形有制,有光有色,有明有暗,有平辅婉曲,有耸直高起,有因山就谷,有出云厉天。后宫之内,有窈窕后妃,左右庭中,有佐命百寮。三夸都城之外,更有上林之苑,武士驰射,野兽奔突;昆明之池,龙舟淡浮,棹女讴歌;再有瑶石美玉,神木异草,跃鱼飞鸟之点缀。如此,西都长安是“天人合应,以发皇明。乃眷西顾,实惟作京。”下篇《东都赋》则借东都主人之口,极力称颂东都的仁德礼仪,“折以今之法度”;赞美以光武帝和汉明帝为代表的“建武之治”、“永平之事”。较之于古帝先君,光武“仁圣之事既该,而帝王之道备矣”;明帝“重熙而累洽,盛三雍之上仪,修衮龙之礼服”顺时蒐狩,简车讲武,郊祀礼神,登台讲德,节俭制侈,兴修学校。于是“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内抚诸夏,外绥百蛮”。“盛哉乎斯世”,以洛为京是符合当今之法度的。此文虽分上下两篇,实为一体。上篇辅采摛文,盛夸奢侈,主于讽刺,以为下篇之铺垫;下篇庄重严谨,直陈法度,主于揄扬,以为上篇之引发。互为表里,目的在规劝统治者去奢侈就朴素,居安思危而遵行礼乐教化。此赋为班固之代表作,是《文选》京都赋的第一篇,章法严谨,叙列二法兼备。夸张比喻,铺排扬励;旁征博引,议论有力,受到后世赋论家的一致好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称:“孟坚《两都》,明徇以雅赡。”全文虽仿《上林》、《校猎》,然有光大之处,“笔力劲,姿态丰,虽脱胎扬、马,固已出其范围矣”(陆葇《历朝赋格》)。它首开“京都大赋”之先河,后世均有仿作,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等均属此类,影响深远。

☚ 【六画】   西征赋 ☛
两都赋

两都赋

汉班固作。《文选》分之为《西都赋》和《东都赋》。《后汉书·班固传》: “时京师(指洛阳)修起宫室,濬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固感前世相如、寿王、东方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赋中展示了西都长安的奢侈,同时赞扬东都洛阳的法度,并以东都的法度反对西都的奢侈。这就是所谓“终以讽劝”。此赋主要写京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如写长安曰: “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里反映了长安城的布局和繁荣景象。当然,赋中也描写了西都天子的淫奢。班固开创京都赋一体,颇有影响。

☚ 怨歌行   二京赋 ☛
两都赋

两都赋

汉班固作。《文选》分之为《西都赋》和《东都赋》。《后汉书·班固传》: “时京师(指洛阳)修起宫室,濬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固感前世相如、寿王、东方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赋中展示了西都长安的奢侈,同时赞扬东都洛阳的法度,并以东都的法度反对西都的奢侈。这就是所谓“终以讽劝”。此赋主要写京都的形势、布局和气象。如写长安曰: “建金城其万雉,呀周池而成渊,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里反映了长安城的布局和繁荣景象。当然,赋中也描写了西都天子的淫奢。班固开创京都赋一体,颇有影响。

☚ 怨歌行   二京赋 ☛

《两都赋》

东汉辞赋篇名。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辞赋在司马相如的影响之下,模拟因袭的风气盛行。但以《两都赋》为开始的京都大赋,由宫苑而都城,在题材开拓上是一个进步。在形式上对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有很大影响。
本篇分《西都赋》、《东都赋》两篇,赋末附《明堂》、《辟雍》等诗5首。东汉建都洛阳,而“西土耆老”仍希望建都长安,因而作此赋相驳。《西都赋》为暗示建都长安的优越性,借假想人物西都宾进行叙述,概举长安形势的险要、物产的富庶、宫廷的华丽等;《东都赋》则借另一假想人物东都主人之口,对东汉建都洛阳后的各种政治措施进行歌颂、美化,旨在说明洛阳的繁盛,已远远超过了西汉首都长安。全文辞采华美,气势汪洋,是一不可多得的辞赋名篇。

两都赋

东汉赋。班固作。其序中交待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臣窃见海内清平,朝廷无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雒邑之议。故臣作《两都赋》,以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东汉定都洛阳,长安士大夫多有反对者,有人甚至主张返都长安,班固不赞同这种意见,因此作这篇赋极言西都之奢华,盛称东都法度之美。序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它最早从赋与诗的关系上论述了赋的来源,提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论断,认为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把赋与《诗经》中的“雅”、“颂”相提并论,强调它同“诗”一样具有美刺的功用,是大汉文章的代表。这篇赋包括《西都赋》和《东都赋》,假托东都主人与西都宾的对话展开描写和叙述,内容上相互承接,结构上前后呼应,表现一个完整统一的主题,实际上是合为一篇赋。《西都赋》借西都宾之口极写西都长安的壮丽奢华,首先铺叙长安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山川的险固:“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是故横被六合,三成帝畿……”。长安城的建筑宏伟巨丽,统治者“图皇基于亿载”,“度宏规而大起”,前后又经历了十二代皇帝的“增饰”,“故穷泰而极侈”。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极其繁华、富庶。都人士女豪举游侠在其中“娱乐无疆”。郊野封畿广阔而富足,西郊是皇家园林所在地:“林麓薮泽,陂池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神池灵沼,往往而在。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马,黄支之犀,条支之鸟。”在对长安作了概括性的描写之后,作者接着重点描绘宫室楼台的宏伟、华丽:“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未央宫“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殿宇不可胜数;后宫以昭阳特盛,极其奢华:“屋不呈材,墙不露形。……随侯明月,错落其间……。”朝堂是左右百官治事之所,天禄阁和石渠阁是“典籍之府”,承明庐和金马门则是“著作之庭”。宫殿楼阁巍峨崇丽:“轶云雨于太半,虹霓回带于棼楣”。太液池中“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岩峻崷崪,金石峥嵘”。神明台和柏梁台上的金铜仙人“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轶埃堨之混浊,鲜颢气之清英”。《西都赋》的最后一部分写天子娱游的壮观,田猎的盛大。田猎之盛:“罘网连纮,笼山络野;列卒周匝,星罗云布”,“六师发逐,百兽骇殚”。田猎结束后“收禽会众,论功赐胙”。“飨赐毕”,天子起驾游观,后宫随从,“遂乃风举云摇,浮游博览。前乘秦岭,后越九嵕,东薄河毕,西涉岐雍。 宫馆所历,百有余区。行所朝夕,储不改供”。总之,《西都赋》借西都客之口,从各个方面对长安旧制极尽铺叙渲染,为《东都赋》作铺垫。《东都赋》假托东都主人之言,批评西都宾“矜夸馆室,保界河山,信识昭襄,而知始皇矣,乌睹大汉之云为乎?”接着概述汉高祖刘邦“奋布衣以登皇位”,开创汉帝国的功勋,引起下文,东都主人将以“建武之治,永平之事”以变西都宾之“惑志”。“建武之治”叙说的是光武帝中兴之功。光武帝“绍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荡涤”,于危难之际灭王莽,“系唐统,接汉绪”,恢复汉家天下,“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其重建人伦道德,开国利民,讨罚王莽,“迁都改邑”,“克己复礼”,“宪章稽古”等作为无不应天顺人,功绩可与伏羲、黄帝、汤武、盘庚、周成王、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媲美。叙“永平之事”,盛赞其礼仪隆盛、法度完备。蒐狩讲武“则必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祭祀天地和祖先以及诸侯朝见天子之礼等也都遵循礼制,庄严盛大。天下太平,万方欢娱,圣上“惧其侈心之将萌,而怠于东作也”,于是颁发诏令,号召节俭,鼓励务农,“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百姓“嗜欲之源灭,廉耻之心生”。于是“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礼兴东隆,国家大治。《东都赋》尽情歌颂东汉的开国之君光武帝和守成之君汉明帝的功业、政绩和仁德,以洛邑的制度之美折服那些心怀怨思的西京耆老,使得“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的西都宾“矍然失容”。作者至此意犹未尽,又假托东都主人作《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和《白雉诗》以授西都宾,后者称赞它们“义正乎扬雄,事实乎相如”,表示要终身诵之,把东汉的德政牢记在心。《西都赋》受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扬雄的《长扬赋》、《甘泉赋》等西汉大赋的影响,但又有新的发展,是赋史上的一篇重要作品。在题材上,它不限于西汉大赋主要描写宫室林苑、车马田猎、美女音乐的范围,而以京都为描写对象,以历史的和现实的真实生活为基本构架,扩大了赋的表现内容,深化了赋的主题,为赋增加了典重的色彩。它对秦之暴政、王莽改制造成的社会动乱的揭露,对汉代经济繁荣的反映,如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工商业的发达、都市的繁华、财富的丰饶等,这些方面的描写都有事实根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篇赋着眼于歌功颂德,极写西都之奢华是为了反衬东汉之德政,与西汉大赋如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作品兼寓讽谕之意不同,标志着汉赋发展的新的变化。在艺术手法上,这篇赋结构谨严,详略得当,《东都赋》和《西都赋》各有独立的内容和结构,却又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语言浑朴典雅,笔力遒劲,描写细腻,虽然在词藻的华美、气势的宏大方面逊于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赋》,但其体制自足为一代之冠,它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