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两弹一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两弹一星liǎngdàngyīxīng〈名〉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的合称。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liǎngdàn-yīxīng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合称。 相关链接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29日,我国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 两大阵营 两对半 ☛ 两弹一星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合称。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国防和科技尖端技术的代表性成就。1955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发展我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其中研制原子弹是最主要的项目。该项目曾经得到原苏联提供帮助的承诺。1960年7月,在原苏联拒绝提供帮助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研制出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打破了美国、原苏联等大国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保护国家安全的能力。1966年10月27日,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核导弹试验,研制出了可供实战使用的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是从1965年9月开始的,当年中国科学院抽调科技人员组建卫星设计院。1967年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其时正逢“文化大革命”,科研人员排除干扰,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颗卫星的设计、研制和发射,完全是由我国独立完成的,充分显示出我国的尖端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国防和尖端技术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也是我国知识分子艰苦创业、振兴中华的最突出的典型事例。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这里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小平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南巡谈话中,在谈到“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时说:“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原子弹,是利用重元素原子核裂变于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世界上只有美国、原苏联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制造。我国科学家成功地研制成了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亦称热核武器,是一种利用轻元素原子核在高温下聚变反映于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其杀伤破坏作用比原子弹更大。也只有个别国家能生产。我国科学家发挥聪明才智,成功地研制了氢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在我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对于加强和巩固我国国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人造卫星,即人造地球卫星,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天体,是航天事业高科技的产物,有气象卫星、电视转播卫星、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等。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在宇航高科技领域跻身于世界经济发达大国的行列。这个人造卫星重173公斤,距离地球较近地点439公里,较远地点2 384公里。其后中国曾多次发射人造卫星。1992年8月,中国发射美国休斯敦公司制造的澳大利亚卫星成功,进一步标志着中国在宇航高科技领域的新的进展。 ☚ 傻子瓜子 马鞍形 ☛ 两弹一星A-bomb,H-bomb and satellit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