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門兩側之房屋,爲庶民之學舍。先秦時二十五家爲閭,閭共一巷,巷首有門,門旁有塾,塾分左右,里中老有道德者分坐左右兩塾。庶民及其子弟朝夕出入時,授以道德勞作知識。《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國有學。”鄭玄注:“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孔穎達疏:“家有塾者,此明學之所在。《周禮》百里之内二十五家爲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謂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恒受教於塾,故云家有塾。《白虎通》云,古之教民,百里皆有師,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爲里右師,其次爲左師,教里中之子弟以道、藝、孝、悌、仁、義也。”《漢書·食貨志上》:“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參閱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制度·兩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