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同书 两同书五代哲学著作。二卷。五代罗隐著。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汇东生。新登(今浙江富阳)人。曾官钱塘县令,历迁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职。另著有《江南甲乙集》、《淮海寓言》、《谗书》等。 《两同书》上卷:贵贱、强弱、损益、敬慢、厚薄;下卷:理乱、得失、真伪、同异、爱憎(为残篇)。共十篇八千余字。 《两同书》的哲学主题是:矛盾对立的双方(“两”)有其同一性(“同”)。如“贵贱”,为君长,其社会地位高贵;为黎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君长如“无德可称,则其贵不足贵也”;而黎庶如“有道可采,则其贱未为贱也”。又如“强弱”,孔武有力是强,怯弱瘦小是弱。但有力不等于强,怯弱不等于弱。有力者如恃力侵暴他人,则为众人所弃,为独夫,为一人;而怯弱者如修德行仁,则众心所向,众望所归,众力所聚。一人之力难抗众人之力。于是本来强的,转化为弱,而本来弱的,则转化为强。再如“同异”,要善于识别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两同书》还提出人可以创造条件利用万物以改变万物的自然进程,但是要适度。譬如,夏炎冬凉,但如取冬雪,存之窖井,则夏可有雪。又如,恰当地利用外物可以延长人的生命,“夫外物者,养生之具也,苟以养之过度,则亦为丧身之源也”。所以适当地摄用外物是“厚”(厚生),不足是“薄”,但如过量摄取,纵欲过度,则厚又转化成薄。书中还提出以“任事”来辨真伪的思想。一事之真伪,一人之善恶,何以辨别?不可以他人、众人的意见为准,也不可以自己的亲疏、好恶为准,而当“试之以任事,则真伪自辨”。 书中通过对矛盾双方转化的分析,告诫国君不可自恃高贵而傲视贱民,不可恃强凌弱,不可诲慢臣民,而当敬人、敬事、敬天。并要求人主“舍难得之货,掊无用之器,薄赋敛,省徭役,损一人之爱好,益万人之性命”。不然的话,尽损天下百姓,实即自损,仅益自家一人,实为非益。 罗隐生活在唐与五代之间,亲眼目睹了强大的唐王朝的覆灭,体察到百姓的艰苦,《两同书》可以说是对唐末社会矛盾的总结。其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来自《老子》,在上卷五篇的结尾,都引《老子》中一句作为结束,似是总结全文,又似全文对此句的阐释。其敬事爱民的社会政治思想,基本出自儒家,下卷四篇全以孔子的一句话为结尾。 较好的版本有《宝颜堂秘籍》本,《式训堂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 亢仓子 无能子 ☛ 两同书二卷。唐代罗隐(833—909)所撰。隐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因十举进士不第,改名为隐。余杭(今浙江余杭县)人,一作新登 (今浙江富阳)人。曾依镇海节度使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天祐三年 (903)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 (908)授给事中,翌年病卒。隐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 《甲乙集》十卷、《两同书》二卷,诗十二卷等。《两同书》共十篇,分上下两卷,上卷五篇,皆终之以老氏之言,下卷五篇,皆终之以孔子之言。《崇文总目》说:“以老子修身之说为内,孔子治世之道为外,会其旨而同原。”其实两同之名,盖取晋人将无同之意。在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引《中兴书目》,以为唐吴筠撰,考《宋史·艺文志》,别有吴筠《两同书》二卷,此书名相同,并列杂家,非指一书。《两同书》的文献价值很高,对于研究唐以前道家、儒家思想有重要参考作用。该书版本很多,其中主要有: 广秘笈本,近人刊《二十二子》本,昭谏集本,《天一阁》刊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