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丝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丝衣

丝衣

《诗经·周颂》篇名。《毛诗序》云:“《丝衣》,绎宾尸也。高子曰:灵星之尸也。”三家《诗》同。绎是祭祀后第二日再祭之名。尸是扮成神的模样受祭之人。宾尸即以宾礼待尸。灵星即天田星,古人以为是主稼穑之神。据《毛诗序》,这是周王绎祭后,以宾礼宴请灵星之尸的乐歌。后人有以为是祭祀而饮酒之诗,有以为是雩祭或蜡祭,有以为是举行养老之礼所唱乐歌。迄难定论。全诗一章,九句。前五句写祭祀之始,祭者衣冠及祭品祭具。后四句写祭后宴饮、宾客仪态,并祝长寿。

☚ 良耜   酌 ☛

《丝衣》

 丝衣其紑,丝绸祭服多洁净,


载弁俅俅。戴的冠儿端端正。


自堂徂基,从那庙堂往门口,


自羊徂牛,牺牲有羊又有牛,


鼐鼎及鼒。大鼎小鼎样样有


兕觥其觩,犀角酒杯弯弯形,


旨酒思柔。美酒温和味道纯。


不吴不敖,不高声来不傲慢,


胡考之休。求得长寿好福气。



[注释] ①丝衣:祭服。其紑(fou):紑紑,鲜明洁白的样子 ②载:通“戴”。弁:爵弁,以布、绸或革制成,色赤微黑,形如雀头。俅(qiu)俅:恭顺的样子。③堂:庙堂。基:通“畿”,指庙门边。④鼐(nai):大鼎。鼒(zi):小鼎。鼎,古代三足两耳的器具。⑤兕觥(gong):兕牛角做的酒杯。觩(qiu):角弯曲的样子。⑥旨酒:美酒。思:语助词。柔:温和。⑦吴:喧哗。敖:通“傲”。⑧胡考:长寿。休:美。



[赏析] 这首诗是周王朝祭神的乐歌,古今学者的看法颇有分歧。《诗序》说:“《丝衣》,绎宾尸也。”绎,祭后第二日又祭之名。尸,像神受祭之人。宾尸,即天子以宾礼待尸。灵星,即天田星,旧说以为是主稼穑之神。所以按《诗序》的意见,本诗当是天子绎祭后,以待宾之礼宴请灵星之尸的乐歌。孔颖达据《序》认为本首“所陈乃绎祭始末之事也”(《毛诗正义》)。朱熹撇开绎祭,认为是“祭而饮酒之诗”(《诗集传》)。其他还有认为是雩祭或蜡祭的,不一一细述。今人高亨另辟新说,认为本诗是“周王举行养老之礼所唱的乐歌”(《诗经今注》)。就诗论诗,参照各家之说,我们认为朱熹一说近是。


本诗共九句:头五句写祭祀之始。诗人描写助祭的人,穿着洁净的丝绸祭服,恭恭敬敬地戴着微黑的冠,他忙忙碌碌,非常认真,从庙堂到庙门,一样一样检查着羊呀、牛呀一类牺牲和大鼎小鼎所盛的各类祭品。这几句从助祭者对祭祀一丝不苟的态度,衬托出主祭人——天子对神灵的敬重与虔诚。后四句写祭祀之终的宴饮。他们举起弯弯的犀角酒杯,品尝着醇厚温和的美酒,在酒宴上,大家轻声细语,没有大声喧哗的,人人谨慎行事,没有傲慢失礼的。为此,诗人最后祝祷大家都得到神灵的保佑,个个能享受长寿之福。宋人王质《诗总闻》说:“将祭而视牲、视馔、视器之类也;既毕燕(宴)以劳之。‘自堂徂基’,自上而下也;‘自羊徂牛’,自小而大也;‘鼐鼎及鼒’,自大而小也。言往复检校也。”可供理解诗意参考。


本诗有用韵:如第一、二、四、六、七、九句;有不用韵:第三、五、八句

诗词《丝衣》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丝衣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
 胡考之休!

 
 【注释】 ①丝衣:装神受祭的尸所穿的衣服(见杜佑《通典》引刘向《五经通义》)。其紑(fou 浮):紑紑,洁白鲜明的样子。载:通“戴”。弁:皮帽子。俅俅:形容冠上修饰美丽的样子。《说文》:“俅,冠饰貌。” ②堂:庙堂。徂:同“且”、“而”(从陈奂《毛诗传疏》说)。基:“畿”的假借,门槛(从马瑞辰《通释》说)。 ③鼐(nai 奈):大鼎。鼒(zi资):小鼎。都是古代的食器,下有三脚,旁有两耳。兕觥:用兕牛角做
 的酒杯。觩(qiu求):兽角弯曲的样子。 ④旨酒:美酒。思柔:即柔柔,指酒味柔和。 ⑤吴:大声说话。敖,通“傲”,傲慢。胡考:老寿。休:吉庆。
 
 【译文】 身穿丝绸白又亮,漂亮帽子戴头上。庙堂直到门槛外,有的献牛有献羊。大鼎中鼎加小鼎,兕角酒杯弯又长。酒味柔和甜又香。轻声细语不傲慢, 保佑我们寿命长。
 
 【集评】 宋·王质:“将祭而视牲、视馔、视器之类也;既毕燕以劳之。 ‘自堂徂基’, 自上而下也; ‘自羊徂牛’, 自小而大也; ‘鼐鼎及鼒’, 自大而小也。 言往复检校也。” ( 《诗总闻》)
 宋·朱熹: “此亦祭而饮酒之诗。 言此服丝衣爵弁之人, 升门堂,视壶濯笾之属,降往于基。告濯具, 又视牲,从羊至牛,反告充, 已乃举鼎幂告洁, 礼之次也。又能谨其威仪,不喧哗,不怠敖,故能得寿考之福。”(《诗集传》卷十九)
 清·方玉润:“右《丝衣》一章,九句。此诗为绎祭不难辨,唯《序》既曰, ‘绎、宾尸’,又曰, ‘高子曰,“灵星之尸也”’,则不可解。夫高子为谁?‘灵星’与 ‘绎祭’何涉?孔氏曰: ‘高子不知何人,唯公孙丑称高子之言以问孟子,是高子与孟子同时。赵岐以为齐人也。灵星则《汉书·郊祀志》云,“高祖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张晏曰,“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晨见而祭之”。’故高子论他事云 ‘灵星之尸’,后人因引以为证。然上文言‘绎宾尸’,下即云 ‘灵星之尸也’,似此宾尸非他, 即灵星之尸之意,故不可解。且高子与孟子同时,去子夏已远,胡为子夏作序而引高子之言?若云后人引以为证,则后人为谁?又胡为而因高子之言以证此尸耶?《集传》既知其误,而又云, ‘此亦祭而饮酒之诗’。案诗云绎祭详矣,饮酒则无一语及之, 又何必沾沾必饮酒为言也?姚氏曰, ‘且阙疑’, 愚亦曰, 且阙疑也!”( 《诗经原始》卷十七)
 今·高亨:“这篇是周王举行养老之礼所唱的乐歌。周王每年设宴请贵族和士阶层的老年人吃一次,叫做养老。”(《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今·程俊英:“这是周王祭神的歌舞诗。所祭何神,古说不一, 皆无确证,只得存疑。”(《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总案】 这是周王朝祭神的歌舞诗。诗先写祭祀开始的情形。诗人用助祭者对祭祀一丝不苟的态度,衬托出主祭人对神灵的无比敬重与虔诚。继写祭祀之终的宴饮,从大家彬彬有礼,谨慎行事,可看出祭祀活动自始至终都被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所笼罩。全诗描写细腻生动,当时祭神的场面宛然可想。

《诗经》-《丝衣》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丝衣

 丝衣其, 载弁俅俅。 自堂徂基, 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丝衣》是《周颂》中的一篇祭歌。《诗毛氏传疏》说:“此绎祭宾尸之乐歌也。”绎:“宗庙正祭之明日又祭日绎。”(《汇纂》) 宾尸有些费解,其说不一。尸有二义: 一曰古代祭祀时替代祖先受祭的活人,通常以晚辈充任。一曰: 主管,主持者。宾尸即以宾礼事尸,看来解释为以尊贵之礼敬重主持祭祀之人比较妥当。从诗文分析。应是周天子举行祭祀之礼并燕饮宾客的舞曲。
 在《诗经》中,《颂》是创作年代最早的较原始的舞曲祭歌,大多是“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尤其是《周颂》又是《颂》中最早的作品,思想内容上,多基本是奴隶主贵族祭祀鬼神祖先。或表现其腐化享乐生活的“宫廷文学”,毫无文学价值,仅以历史角度考虑尚有一些史料价值。但以整体分析,《周颂》是《诗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非此,不能了解诗经的全貌。列宁曾深刻指出:“每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在《诗经》 中,这两种民族文化并存,在《风》诗与《颂》诗中,两种文化对比鲜明,迥然有别。在《雅》诗中,两种文化又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我们对《周颂》的贵族文学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再欣赏《风》诗中那些反映广大奴隶心声的优秀篇章,就仿佛从鲍鱼之肆来到芝兰之室,弃腐臭于身后,沁幽香于心脾。爱憎之情更加泾渭分明。从这点收益来看,对于《丝衣》还是有必要了解的。
 《丝衣》反映了什么样的奴隶主生活呢?“丝衣其, 载弁俅俅”。 这两句表现出一群奴隶主贵族在周天子率领下进行祭祀的风俗图。他们身穿洁白的祭服,戴着不同级别的礼冠,一个个端正有礼,恭敬虔诚。以下“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则炫耀祭礼的丰盛。从明亮庙堂到祭地的大门,主人检查排列的牛羊等祭品,又巡视盛满精美食物的大小青铜炊器,查看那弯曲的犀牛角雕刻的酒器。最后三句“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是主人希望出席宴会的宾客能遵守礼仪。品尝气味柔和醇香的美酒,大家不喧哗不傲慢,有礼有节,就会获得长寿之福。
 这种豪华腐朽的贵族生活与广大奴隶“采萘薪樗,食我农夫”(《七月》) 的悲惨景像形成尖锐对比。在阶级矛盾火山口上的奴隶主贵族还乞求什么“寿考之福”,妄图长期维护奴隶制度,这不是梦呓吗?看看广大奴隶“誓将去女”(《硕鼠》) 相继逃亡的现实,听听他们“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相鼠》) 的诅咒,再读这种自我炫耀的“庙堂文学”,除了引起愤怒与不平外,还能有什么收益呢?
 从祭歌对奴隶贵族丧失酒德。喧哗傲慢丑态的告诫中,也可以感到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奴隶主对自己统治的焦灼与忧虑,他们要求大小贵族官员能够遵守礼仪,不要荒误国事。这也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已到了腐败的程度,预感到社会大变动的征兆。
 这种颂歌在内容上是僵化单调的,形式上叙述较多而少抒情,更列民歌那丰富多彩的起兴手法与回环重复,反复咏叹的感人作用。至于语言,更是空洞枯燥,被缩小到宫廷的小圈子里,感受不到刚健、清新的气味,这虽然有创作年代较为原始的因素,根本上还是受奴隶主贵族生活的限制,是由其阶级地位决定的。
丝衣

丝衣

〔原文〕
丝衣其紑,
载弁俅俅。(鲁、韩载作戴。
自堂徂基,韩俅作𩒮。)
自羊徂牛,(韩徂作来。)
鼐、鼎及鼒,
兕觥其觩。
旨酒思柔,
不吴不敖,(鲁吴作虞,敖作
胡考之休。骜。)
(紑、基、牛、鼒,之部。俅、觩、柔、休,幽部。之幽通韵。)
〔译文〕
身穿洁净鲜明的丝绸衣,头上端端正正戴皮帽。从堂上走到阶边,从牲羊走到牲牛。大鼎、中鼎和小鼎摆满,兕角酒杯弯弯翘起。美酒味道很柔和,人们饮酒不喧哗也不怠傲。神赐长寿最美好。
〔评介〕
《丝衣》一章,九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说:“《丝衣》,绎宾尸也。高子曰:灵星之尸也。”谓绎祭(祭之明日再祭)“宾尸”时(以宾礼事尸)的乐歌,并引高子之说,尸为灵星之尸。灵星是星辰之神。高子与孟子同时,其言此诗为祀灵星之作,可能有所据。祀星辰之神,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之类农业生产的吉祥。三家诗对此无异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云:“黄山云:灵星所祭者天田,天田为龙左角三星,非即龙也。龙主雨,天田主稷。周以后稷配天,非时不敢祭,故别立灵星以为常祀,旱涝虫蝗盖皆祷之,岂专为求雨设哉?”朱熹《诗集传》则据诗意谓“此亦祭而饮酒之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于诗意不详而阙疑。综观诸说,据其诗意,这是有关祭祀饮酒的乐歌。
此诗先写祭祀时参祭之士的服饰容态和行动: 身穿洁鲜的祭服,端戴皮帽,从堂上走到堂下,巡视后报告洗濯器具及祭品全备; 又从牲羊走到牲牛,报告祭牲充足;再揭去列鼎上的幂布,报告祭肉清洁。这是祭祀的一套程序。然后是参祭者很合礼节地饮酒,不喧哗,不怠傲。这样便会得到神赐长寿之福。此乐歌旨在赞美祭祀程序合乎礼制,赞美参祭者饮酒合乎礼节,祭祀时奏用此乐歌,可能还有一种约制告诫之意。至于此诗为何祭祀而作,旧说是祀灵星 (星辰之神),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之类的农业生产吉祥。民以食为天,周是农业国,农业收成好坏至关重要,在祈社稷、祷神祖外,还要祈求风雨调顺少旱涝虫蝗之害,这是很可理解的。据《史记·封禅书》所载:“汉兴八年,或曰周兴而邑邰; 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于是高祖制召御史:其令郡国县立灵星祠,常以岁时祠以牛。”可见祀灵星是沿行到后代。至于诗中未见祀灵星之意,故仅供参考。

☚ 良耜   酌 ☛

丝衣

丝衣

祭服。《周颂·丝衣》一章: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毛《传》:“丝衣,祭服也。紑,洁鲜貌。俅俅,恭顺貌。”郑《笺》:“载,犹戴也。弁,爵弁也。”孔《疏》:“言于祭之前,使士之行礼,在身所服以丝为衣,其色紑然而鲜洁。在首戴其爵色之麻弁,其貌俅俅而恭顺。”《周礼·典丝》贾公彦《疏》:“凡祭服皆画衣绣裳。但裳绣须丝,衣画不须丝,而言共丝者,大夫已上裳皆先染丝,则玄衣亦须丝为之而后画,故兼衣画而言之也。”

☚ 弁   矛 ☛

丝衣sī yī

祭祀的衣服。《诗·周颂·丝衣》:“~~其,载弁俅俅。”

丝衣sīyī

❶周代祭服。《诗经·周颂·丝衣》:“丝衣其紑,载弁俅俅。”汉毛亨传:“丝衣,祭服也。”唐孔颖达疏:“此述绎祭之事……使士之行礼在身,所服以丝为衣,其色紑然而鲜洁。在首载其爵色之麻弁,其貌俅俅而恭顺。”《朱子语类》卷八五:“古朝服用布,祭则用丝。《诗》‘丝衣’绎宾尸也。”
❷丝绸衣服。又指华丽的服装,多用于贵者。晋张华《博物志》卷四:“古者男子皆丝衣,有故乃素服。”唐独孤及《酬梁二十宋中所赠兼留别梁少府》诗:“奕赫连丝衣,荣养能锡类。”元杨维桢《春侠杂词》:“昨日布衣行九州岛岛,今日丝衣拜冕旒。马前清道一千步,当街不敢窥高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