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南亚金融危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南亚金融危机The Financial Crisis of Sourh-East Asia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先后出现了亚洲“四小龙”,创造了所谓的“亚洲奇迹”。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均陶醉在歌舞升平的繁荣之中,世界也未预料到一场灾难正在悄悄降临。1997年5月,泰国外汇市场开始出现投机者大量抛售泰国货币泰铢、买入美元的情况,泰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护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入市干预,买入本币、抛出美元。但到6月底,外汇储备消耗殆尽也未阻止国际投机力量的进攻;遂于7月2日宣布放弃实行14年之久的本币与美元挂钩的相对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泰铢兑美元汇率当日即下跌20%,从而成为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直接的导火线。在这以后的数个月中,危机似洪水泛滥一样迅速蔓延到周边国家和地区。7~10月间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地区均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11月危机传到韩国、日本;危机的传导效应甚至波及到欧洲和美洲,造成10月底全球股市的大跌;其中美国股市10月27日暴跌554.26点,证券交易所被迫停止交易,提前半小时收市,道·琼斯指数下跌7.18%,报收7161.15点,创1987年股灾之后的单日大跌幅。自1997年7月金融危机爆发至1998年1月的7个月中,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下跌幅度为:印度盾80.6%、泰铢54.1%、韩元42%、马来西亚林吉特41.9%、菲律宾比索36.5%、新加坡元16.7%、新台币17.6%。同期股市下跌的幅度为:韩国47%、香港38%、新加坡36%、印尼33%、菲律宾30%、马来西亚24%、日本19%、台湾10%、泰国6.5%。此次危机导致东南亚地区经济严重衰退。

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5月中旬后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自泰铢贬值开始,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股票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由于未开放资本项目,基本未受影响。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继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它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破产,货币严重贬值,抑制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10月下旬,东南亚金融动荡曾经一度引发全球性金融市场波动,几乎世界各国都因东南亚金融动荡调低了对1998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
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❶金融监管不得力。东南亚国家的管理大多过于疏松,信用贷款规模扩大过快,贷款又往往借给风险性大的借款者,使有关国家脆弱的金融制度风险加大。东南亚国家在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过早地开放了国内金融市场,实行自由兑换,致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赚取利差和汇差好处,给国际游资炒做投机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
❷汇率制度僵硬。除菲律宾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安排外,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都实行管理浮动的汇率安排。这种汇率体制有利于投资者作成本的收益估算,便利国际贸易结算,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利于外资进入,有利控制通货膨胀。但货币当局干预的方式往往并不是遵循市场规律,而是服务于国家的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的,实际汇率往往会被高估,使国际投机家有空可钻,造成货币贬值。
❸出口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贸易逆差加大。泰国等亚洲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产品的带动。泰国出口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其中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很大; 马来西亚电子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5%。1996年受世界性电子产品需求萎缩的影响,亚洲各国的出口都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进口增长和国内工资增长过快,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这样导致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1996年泰国达16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9%,菲律宾为4. 3%,马来西亚为6%,印尼为55%。大量的贸易逆差导致外国投资者对本币信心减弱,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外国资本在短期内迅速流出,引起恐慌。
❹外债使用不当。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到1997年底,印尼政府和私人企业所欠的外汇数目1400亿美元。其中,60%是私人企业的债务,其余是政府的借款。印尼每年要摊还的贷款利息超过100亿美元,如果包括本金,1997年须还大约300亿美元的债款。自从发生货币危机后,印尼盾大幅度贬值,如以美元计算,所欠的外债也就大幅度增加。但外债利用效率却不高,低效率的使用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加上其他泡沫经济和汇率高估的因素影响,外债的偿还自然发生困难。
从面上看,上述成因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然而这些现象也是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当竭力避免的。素以重视教育著称的亚洲国家为什么会一再犯这类错误?显然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❶政府统治型经济模式。政府强有力的管理在一定时期对经济的高增长确实很有必要,日本经济的腾飞、韩国经济的现代化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高增长都离不开 “强政府”。但以增长为目标的这种政府指导也常带来很多弊端,就是不计效益,光注重增长。本来微观经济注重的是效益,但由于政府对企业强有力的指导、管理,使企业的效益职能变弱了,也追求增长。要维持增长就得有资金,于是政府干预银行放贷,不良贷款也就随之发生,在经济高增长时这些问题往往被掩盖,一旦增长率趋缓,问题就会充分暴露。亚洲国家之所以如此追求高增长,又与这些国家的历史有关。历史上亚洲国家先是西方的殖民地,后来又是日本的殖民地,受尽欺凌,求强求富的心理很强,所以高增长政策从政府到民间都易于得到理解和支持。
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亚洲文化传统的冲突。从亚洲各国在经济起飞阶段所发生的社会变化来看,现代化过程在很强的意义上就是西方化的过程。然而来自西方社会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否适用于非西方文化传统诸社会的经济? 比如股份制是西方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但亚洲却十分注重亲缘关系,家族式企业占主导,有的即使采取了股份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这样就容易形成 “一言堂”,导致错误的决策。再有,亚洲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团队精神,创业时合作得较好,一旦事业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就得在主要创业者之间分出个主次,而这往往导致领导集团内部以及企业的分裂。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获得凝聚力,就必须维持一种 “大家长制”,从而家族式企业的存在又有了合理性,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此举尚可维持,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家族式企业的弊病就会充分暴露。
❸世界性的生产结构性过剩。90年代以来,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一半是由东亚发展中国家完成的,这些国家人口多,能最大,加上资金比较充足,生产能力扩张非常显著,生产规模盲目大幅度扩大; 同时因市场开放,竞争加剧,又容易造成生产结构性过剩。而且这些国家的发展是靠外资,由出口带动,出口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 往哪儿出口?美国、欧洲、日本以及香港、中国是主要市场。日本从90年代以来经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加上长期保持出口的大量顺差,进口增长不快; 欧盟经济虽发展较快,但随着货币一体化的加速,经济增长带来的进出口繁荣主要体现在内部交换; 中国1996年以来也放慢了增长的步伐,市场过剩,贸易呈现较大幅度的顺差。剩下的只有美国了,美国成为唯一能够吸收这些国家产品的最大市场,但美国的市场也有限,加之克林顿执政以来,为增加就业,实行推动出口的政策。这样世界性的生产过剩的局面就不可避免,长期奉行出口战略的亚洲国家自然首先受到冲击。
❹国际金融稳定机制发展滞后。1946年建立的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稳定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现实,事实上1976年IMF第二次修正案就是一个临时性的决议,实行浮动汇率制亦是不得已之举,20余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建立新的体制,迄今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当今金融发展的一个最大弊病就是日益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资产过分膨胀,有人估计全球金融交易量只有2%与实际经济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由此蕴藏着极大的风险。但现有的国际金融稳定机制却仍然着重于事后监督与补救。所以法国经济学家泰纳波姆1992年著文称全球金融正呈现一种倒金字塔结构,可视为 “金融癌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人都对IMF进行指责,比如萨克斯、米尔顿·弗里德曼等,其实这并非IMF之错。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SouthEast Asia financial crisis

1997年5月中旬后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自泰铢贬值开始,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和股票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中国由于未开放资本项目,基本未受影响。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继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区域性金融危机,它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破产,货币严重贬值,抑制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10月下旬,东南亚金融动荡曾经一度引发全球性金融市场波动,几乎世界各国都因东南亚金融动荡调低了对1998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期。
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❶金融监管不得力。东南亚国家的管理大多过于疏松,信用贷款规模扩大过快,贷款又往往借给风险性大的借款者,使有关国家脆弱的金融制度风险加大。东南亚国家在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过早地开放了国内金融市场,实行自由兑换,致使国际游资大量涌入,赚取利差和汇差好处,给国际游资炒做投机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
❷汇率制度僵硬。除菲律宾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安排外,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都实行管理浮动的汇率安排。这种汇率体制有利于投资者作成本的收益估算,便利国际贸易结算,增强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利于外资进入,有利控制通货膨胀。但货币当局干预的方式往往并不是遵循市场规律,而是服务于国家的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的,实际汇率往往会被高估,使国际投机家有空可钻,造成货币贬值。
❸出口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贸易逆差加大。泰国等亚洲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产品的带动。泰国出口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其中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很大;马来西亚电子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5%。1996年受世界性电子产品需求萎缩的影响,亚洲各国的出口都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进口增长和国内工资增长过快,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这样导致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1996年泰国达160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9%,菲律宾为4.3%,马来西亚为6%,印尼为55%。大量的贸易逆差导致外国投资者对本币信心减弱,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的条件下,容易造成外国资本在短期内迅速流出,引起恐慌。
❹外债使用不当。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到1997年底,印尼政府和私人企业所欠的外汇数目1400亿美元。其中,60%是私人企业的债务,其余是政府的借款。印尼每年要摊还的贷款利息超过100亿美元,如果包括本金,1997年须还大约300亿美元的债款。自从发生货币危机后,印尼盾大幅度贬值,如以美元计算,所欠的外债也就大幅度增加。但外债利用效率却不高,低效率的使用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加上其他泡沫经济和汇率高估的因素影响,外债的偿还自然发生困难。
从面上看,上述成因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然而这些现象也是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当竭力避免的。素以重视教育著称的亚洲国家为什么会一再犯这类错误?显然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❶政府统治型经济模式。政府强有力的管理在一定时期对经济的高增长确实很有必要,日本经济的腾飞、韩国经济的现代化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高增长都离不开“强政府”。但以增长为目标的这种政府指导也常带来很多弊端,就是不计效益,光注重增长。本来微观经济注重的是效益,但由于政府对企业强有力的指导、管理,使企业的效益职能变弱了,也追求增长。要维持增长就得有资金,于是政府干预银行放贷,不良贷款也就随之发生,在经济高增长时这些问题往往被掩盖,一旦增长率趋缓,问题就会充分暴露。亚洲国家之所以如此追求高增长,又与这些国家的历史有关。历史上亚洲国家先是西方的殖民地,后来又是日本的殖民地,受尽欺凌,求强求富的心理很强,所以高增长政策从政府到民间都易于得到理解和支持。
❷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亚洲文化传统的冲突。从亚洲各国在经济起飞阶段所发生的社会变化来看,现代化过程在很强的意义上就是西方化的过程。然而来自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否适用于非西方文化传统诸社会的经济? 比如股份制是西方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但亚洲却十分注重亲缘关系,家族式企业占主导,有的即使采取了股份制也往往流于形式,这样就容易形成“一言堂”,导致错误的决策。再有,亚洲在相当程度上缺乏团队精神,创业时合作得较好,一旦事业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就得在主要创业者之间分出个主次,而这往往导致领导集团内部以及企业的分裂。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获得凝聚力,就必须维持一种“大家长制”,从而家族式企业的存在又有了合理性,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此举尚可维持,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家族式企业的弊病就会充分暴露。
❸世界性的生产结构性过剩。90年代以来,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一半是由东亚发展中国家完成的,这些国家人口多,能量大,加上资金比较充足,生产能力扩张非常显著,生产规模盲目大幅度扩大;同时因市场开放,竞争加剧,又容易造成生产结构性过剩。而且这些国家的发展是靠外资,由出口带动,出口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往哪儿出口?美国、欧洲、日本以及香港、中国是主要市场。日本从90年代以来经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加上长期保持出口的大量顺差,进口增长不快;欧盟经济虽发展较快,但随着货币一体化的加速,经济增长带来的进出口繁荣主要体现在内部交换;中国1996年以来也放慢了增长的步伐,市场过剩,贸易呈现较大幅度的顺差。剩下的只有美国了,美国成为唯一能够吸收这些国家产品的最大市场,但美国的市场也有限,加之克林顿执政以来,为增加就业,实行推动出口的政策。这样世界性的生产过剩的局面就不可避免,长期奉行出口战略的亚洲国家自然首先受到冲击。
❹国际金融稳定机制发展滞后。1946年建立的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稳定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金融现实,事实上1976年IMF第二次修正案就是一个临时性的决议,实行浮动汇率制亦是不得已之举,20余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建立新的体制,迄今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当今金融发展的一个最大弊病就是日益脱离实体经济,虚拟资产过分膨胀,有人估计全球金融交易量只有2%与实际经济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由此蕴藏着极大的风险。但现有的国际金融稳定机制却仍然着重于事后监督与补救。所以法国经济学家泰纳波姆1992年著文称全球金融正呈现一种倒金字塔结构,可视为“金融癌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人都对IMF进行指责,比如萨克斯、米尔顿·弗里德曼等,其实这并非IMF之错。

☚ 阿尔巴尼亚金融危机   韩国金融危机 ☛
000112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