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南亚近代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南亚近代农业agriculture of South-East Asia in modern times

16~20世纪初,欧美殖民主义者入侵东南亚地区后的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情况。
从16世纪开始,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东南亚。至19世纪末,除泰国之外的这一地区其他各国相继沦为殖民地或保护国。殖民主义者继垄断香料及东方特产的贸易之后,转而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强迫种植一种或几种热带经济作物,形成依靠出口的畸形单一种植经济。这样形成的殖民地经济结构,使土地愈来愈集中在少数外国公司和封建地主手中,成为热带栽培殖民地。
缅甸 于19世纪经历了三次英缅战争(1804~1826; 1852~1853; 1885)后,沦为英国殖民地。1897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早在英国占领之前,西方列强就已掠夺能用来造船的柚木等优质木材。英国于1852年占领了下缅甸的勃固,1886年在侵占以曼德勒为中心的上缅甸的过程中,在下缅甸吸收了上缅甸及印度的破产农民,大量开发稻田,使稻米成为主要出口物资,形成以稻米为主的单一种植制。早在勃固王朝(Pegu dynasty,825~1747)初期,住在下缅甸的孟族就已种植水稻,但较粗放。人工灌溉尚未普及,多靠蓄存雨季降水来种植栽培。所产稻米严禁外销,只能作为地租输往上缅甸。之后水稻的种植面积虽有所推广,但属于下缅甸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及锡唐河谷一带的产量,始终占全缅甸总产的2/3左右。如1890年为76.4%,1915年为79.6%,以后也仍大体维持这一水平。在大批移入下缅甸的农民中,多数是缺少资本的单身汉。当英国当局宣布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允许私人占有土地时,想借钱垦田发家的移民,不惜以50~100%的利率向印度高利贷者(chettyar)借款。由于高利贷的盘剥,农民辛勤开垦的田地大多落入地主及高利贷者手中。从而富裕的印度人成为指靠收租的不在地主,缅甸人沦为佃户,贫苦的印度人落到充当雇工的结局。由于出口需求的推动,殖民当局对橡胶、咖啡、烟草、棉花及花生、豆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给予适当鼓励,使这类经济作物的种植有所发展,但出口贸易一直由英国公司所操纵和垄断。
泰国 于1939年之前,国号原称暹罗。暹罗从16世纪起,已遭受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列强的侵略。1896年英法订约,规定暹罗为法属印度支那与英属缅甸间的缓冲国。曼谷王朝(Bangkokdynasty,1767~?)建立后,王室执政至今。直到19世纪末暹罗还是封建社会,但因债务盘剥而失去土地沦为债务奴隶的也不少见。1855年英国与暹罗签约,强令开放对外贸易,并把进口税率固定在3%。1904年英法又协议商定,以湄公河为界,东西两岸地区分别划分为法国与英国的势力范围。外国资本的侵入,使暹罗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形势而废除农奴制,执政的拉玛五世朱拉隆功(Rama V.Chula-longkorn,1808~1910在位)于1889年颁布以人头税代替徭役,1905年宣布解放农奴。1909年下令承认土地私有权,确认地主对土地的占有,变封建领主制为地主制。当邻近地区,在殖民主义强迫下因推行单一种植而出现粮食供应不足时,暹罗就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以适应增加出口的需求。当局于1857年颁布新垦稻田可免税3年的鼓励措施。稻米在出口总值中,1860年超过50%,1915年竟一度高达71%。此外占出口大宗的还有橡胶、柚木及锡等。暹罗则从自给自足的经济变为生产粮食与原料以供出口的畸形经济。
越南、老挝、柬埔寨 越南所属的交趾支那、安南及东京分别于1862~1867年和1884年沦为法国保护地。柬埔寨和老挝则于1863~1907年及1893年成为法国的保护国。为便于统治,法国殖民当局于1887年组成隶属于法国海事与殖民部的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联邦最高行政机构由总督主持,下辖东京(北越)、安南(中越)、交趾支那(南越)、柬埔寨及老挝5个分区。法属印支有两个历史悠久的优质稻米产区,即红河与湄公河两河下游的三角洲,以从事种植业为主的居民多集中于该处。受乡土观念影响,殖民当局虽多次诱使其移往内地橡胶种植园劳动,但成效甚微,因而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水平不等的现象长期存在。法国占领前因农村仍存在农村公社,无地农民可耕种公社土地,土地占有不均现象得以稍有缓解。但随农村阶级分化的加剧,公社土地相继被侵吞而所余无几。土地集中的趋势很快。19世纪末,交趾支那的地主已占有稻田总面积的80%,佃农多达20万户,租金占总产的40%以上。为招诱佃户,有的地主还借给口粮、耕畜、种籽及部分资金,但最轻的利率也不低于50%。所产稻米大多用于出口,1870年西贡贸易总额为1.4亿法郎。其中稻米占5 000万法郎,比重达35%左右。1910年以后法国殖民当局着手制定全面开发规划,把大部分新投资本引向伐木及橡胶种植业。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地区于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曾先后遭受葡萄牙、荷兰及英国的侵略。由于马来半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西方列强为便于垄断东西贸易,并以之做为据点向邻近地区扩充渗透其势力,相互进行争夺。1511年葡萄牙攻陷马六甲。1786年英国占领槟榔屿,1819年吞并新加坡,随后又在1795年夺取了马六甲,英荷两国1814年在伦敦缔约,荷兰撤消对英国占领的异议,并放弃谋求贸易垄断权。英国在这一地区的支配优势得以最终确立。1873年建立海峡殖民地,1895年组成马来联邦,又相继吞并了柔佛及内地一些土邦。英国占领这一地区之后,曾从印度、中国诱骗劳工,筑港修路或开采锡矿及森林。此外也经营种植园,生产胡椒、丁香及甘蔗等。1876年胡克(Joseph Dalton Hooker)从巴西引进橡胶树种于新加坡植物园试种。1887~1900年,华人资本家陈齐贤于马六甲、柔佛等地种植推广成功。民族资本从1905年起转向橡胶种植业。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橡胶轮胎需求剧增,以英国为首的各种资本就竞相经营大规模的橡胶种植园。种植面积从1900年不足2000公顷起步; 1910年为21万公顷; 1920年为87万公顷;1940年竟达138万多公顷。产量1910年仅为1. 84万吨,1914年猛增至4.5万吨,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的36%。截至1940年年产53. 6万吨,连续30多年保持着“橡胶王国”的称号。在马来西亚由于橡胶种植业的兴起改变了农业结构,其他作物如水稻、椰子、油棕等虽也有所发展,但其种植面积加总后仍不及橡胶的一半。食粮的缺口随之拉大。以种植园为主的经营形式使土地高度集中于英国垄断资本及当地民族资本手中。种植园内除雇工栽种,也有以产品分成方式,租给佃农种植的。英国殖民当局对土酋、地主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做为“土著保留地”给予庇护,因而封建势力在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得以保留。
印度尼西亚 16世纪末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荷兰于1602年组建东印度联合公司。经过与葡萄牙、西班牙及英国长期争夺,根据1814年的伦敦协定,英国应归还1803年以来从荷兰手中夺取的所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前殖民地,截至1819年交接完毕。荷兰在印尼的统治权得以确立。荷兰当局于1818及1819年公布土地税法,确定了土地管理制度与机构。采用“固定村庄税额法”。推行这一制度要经过土地丈量与土地估价,为了减轻纳税人免受高利贷的中间盘剥,允许税款用实物或货币自由选择缴纳。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仍被保留。土邦的酋长虽被剥夺了许多世袭特权,但仍承担一部分行政与经济管理职务。土著居民依旧归其统治,但须受荷兰各地省督的监护。因此印度尼西亚存在着外国资本与本地地主相互勾结的前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关系。为使印度尼西亚彻底成为热带经济作物产地而纳入世界市场,殖民当局于1830年公布“种植制度计划”,使原来的实物地租与“强迫供应制度”具有合法形式。根据这一计划,农民须献出一部分土地来种植出口作物,并以农产品代替现金作为土地税缴纳政府,再经荷兰商人运销世界各地。计划规定,各村庄须划出不少于1/5的稻田,来改种适于在欧洲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划出的土地产物须全部上缴管区,不另加税。田间劳动由农民在头人监督下轮流承担。这一制度从种植蓝靛与甘蔗开始。由于试种成功,当局随即把咖啡、茶叶、烟草、胡椒、肉桂、棉花、胭脂红等也都列入政府种植的计划中。当局为了攫取更多利益,不仅强令各地划出多于1/5的耕地为政府种植,而且还要优先为政府控制的土地耕种。农民为政府耕种的时限法定原为60天,但实际上如种植咖啡就不能少于90天,因而如再加上其他公共应服劳役,有的地方实际上就达到200多天。这一制度的推行,为荷兰殖民者提供了高额盈利。如1833年就向荷兰汇回300万盾的利润。但在1848~1850年因忽视稻米的生产,于中爪哇出现灾害与动乱。殖民当局迫于形势乃于1870年公布“农业法”(Agrarisch Wet)和“砂糖法”(Suiker Wet)。允许出售国有地(domein),承认私人永佃权(erfpacht),废除咖啡、甘蔗两大作物的强制栽培。砂糖改由民间经营,但对咖啡的强迫种植直到1915年才完全取消。在种植的经济作物中,胡椒、木棉占世界首位,橡胶居世界第二。1880年印度尼西亚出口的农产品总值为6400万美元,1890年为9100万美元,1920年竟达7. 1亿美元。印度尼西亚在世界经济作物生产中虽占有重要地位,并依附于世界市场,但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生产仍较落后,进入20世纪,这一情况并未根本转变。如占印度尼西亚人口近60%的爪哇岛上,人口过剩,农具不足,农地分割过于细碎等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菲律宾 于1565年被西班牙占领后,殖民当局随即把封建庄园制度移植到了菲律宾,建立了大批封建庄园。1898年美西战争后,菲律宾成为归属于美国的殖民地。种植园经济受到鼓励与支持,并得到充分发展。19世纪初,为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地主、教会即已开始经营种植园,栽种甘蔗、烟草与马尼拉麻等经济作物。从1810年至1870年的60年间,农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200倍,上述三项作物占出口总额的85%。由于长期推行单一种植制度,粮食不能自给。菲律宾在出现资本主义经营后,封建农奴制和剥削关系却在较长时期内依然保留。1902年美国殖民当局制定“土地登记法”,以颁发土地契约证书为借口,大肆劫掠农民的土地和公有地。1907年又颁发了“地籍法”,使土地更加集中于少数人手里。据殖民当局的统计,1903年仅占人口总数0.8%的地主,竟占有土地总额的35%。佃户在总农户中的比重,1903~1918年从18%上升到22%。丧失土地的农民,除被迫流入城市,也有到种植园充当雇工的。农业生产对美国的依附程度逐年加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