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欧文学
东、南欧各国大约在9世纪始有文字,初期的书面文学多与宗教有关。中世纪各国相继受到外族蹂躏,民族文化受压抑,相对活跃的唯有民间文学。18世纪后半叶,在西欧启蒙思潮影响下,各国纷纷掀起民族振兴和保卫民族文化传统运动,文学出现了转机。浪漫主义文学成为主流,与民族解放斗争,文化复兴运动互相配合,出现极为绚丽的局面,其中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不仅奠定了波兰浪漫派文学基础,而且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 杨·科拉尔 (1793~1852)是捷克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匈牙利出现了革新语言和浪漫派文学运动,创始人是诗人基什法卢迪·卡罗伊(1783~1830); 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则掀起了搜集和研究民间文学的热潮。19世纪中、后期,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持续高涨,资本主义经济有相当发展,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先后达到高潮,出现了革命诗人斐多菲(匈)、普列舍伦(南)、波特夫(保)和弗拉舍里(阿);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聂姆曹娃(捷)、显克维奇 (波)、普鲁斯和莱蒙特(波)、卡尔曼(匈)、伐佐夫 (保)、格列希(南)和著名剧作家卡拉迦列 (罗)等,东南欧文学迅速进至欧洲先进行列。20世纪初,各国无产阶级文学相继诞生,以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第二次出界大战中,各国均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东、南欧人民在本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长期英勇的解放战争,文学成为反法西斯斗争的有力精神武器,涌现出许多战士兼诗人的范例,如捷克的伏契克、保加利亚的瓦普察洛夫、南斯拉夫的采萨雷茨、匈牙利的米克洛什等,战后各国相继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文学基本题材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与历史斗争,新的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潮,形式、风格日趋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