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世界蚕业科学研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世界蚕业科学研究se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 world

古代养蚕技术只限于在中国发展。从公元前12世纪开始,养蚕技术传入朝鲜;公元2世纪传入日本; 公元6世纪传入意大利,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了养蚕事业。各国根据各自的特点,改进与创立了适合本国的养蚕技术体系。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发源地欧洲(意大利与法国),最早把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应用于蚕业研究,使栽桑、养蚕、制丝等技术,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把发展蚕丝生产与出口,作为富国强兵政策的一部分。积极派遣留学生去欧洲学习先进的栽桑、养蚕、蚕体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与研究方法,引进缫丝机器与设备,并大力发展本国的蚕业科学研究,继承与发展了法国、意大利的蚕业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蚕业科学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虽然也在19世纪末开始向欧洲学习近代蚕业科学知识。但由于种种原因,蚕业科学的发展落后于日本。
世界蚕业科学研究,可以中国(见中国蚕业科学研究)、意大利与法国、苏联、印度、日本为代表。
意大利与法国历史上曾是近代蚕业科学研究的摇篮;苏联蚕业科学研究有其自己的特点;印度的蚕业生产是古老的,但蚕业科学研究却是年轻的; 日本从20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蚕业科学研究领先的国家。
意大利与法国的蚕业科学研究 意大利17世纪年产茧量超过5万吨,曾是世界第2个蚕丝主产国(仅次于中国)。设有专门的蚕丝试验研究机构,在蚕体解剖学、蚕病学、蚕种学、制丝工艺学等方面都有世界性的贡献。意大利在世界蚕业科技发展中的历史成就,主要有以下几项:❶巴希(Agostion Bassi 1834)实验证明桑蚕白僵病由真菌引起(后来被命名为BeauveriaBassiana),在世界上首次确证蚕病可由微生物引起。不仅对蚕病,而且对人类医学也有重要意义。在这之前,人们并不知道人和动物的疾病可由微生物引起。
❷菲利浦(Filippi 1853年)记述了桑蚕前部丝腺的附属腺Fillppi菲氏腺;马尔比基(Malpighi1669年)首先记述了桑蚕的马氏管,这是第一次发现昆虫的排泄器官:柯纳利阿(Cornalia 1859年)与梅斯脱利(Mae-stria A1856年)最早发现脓病蚕体内多角体的存在。
❸意大利机械缫丝车是以后日本、中国缫丝技术进步的先导。
❹金黄茧阿斯卡利(Ascoli)品种至今仍为各国蚕品种资源库中保存的珍贵资源。
❺丝织、印染技术意大利仍列当今先进行列。意大利养蚕业虽已衰落,但还保留巴多巴蚕业试验场(巴纳特州)从事研究与培训专业人员。此外,米兰大学(生理遗传生化研究所)、都灵大学还在进行蚕的生物学研究。
19世纪中叶,欧洲另一个主要产丝国法国,在世界蚕业科学研究史上,也曾作出过辉煌的贡献,1808年出版了尼斯坦(P. H. Nysten)编著的世界第一本蚕病专著《家蚕疾病的研究》;1865~1870年,被世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巴斯德(L.Pasteur)从事桑蚕微粒子病研究,发现微粒子孢子经卵传染的特性,创造袋式采种法和母蛾镜检微粒子孢子的方法,淘汰感病母蛾所产的卵,成为预防微粒子病的有效措施。不仅挽救了当时法国的养蚕业,而且在世界各养蚕国家中一直沿用至今。以后巴塔荣(E. Bataillon.蒙伯利埃大学)关于桑蚕卵细胞成熟与受精过程的细胞学研究、巴约(Paillot.蒙伯利埃高农)关于桑蚕脓病、软化病的研究、科塔尼(Coutagne)关于桑蚕遗传的实验研究、蓬约(Bounhliol.巴斯德大学)关于桑蚕内分泌学的研究,都是举世瞩目的。养蚕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在法国虽已消失,但仍保留了蒙伯利埃蚕业试验场(爱罗尔县)、阿来蚕业试验场(格尔县)与独来克尼蚕业试验场(拜尔县)。此外,里昂大学生物系葛雷尔 (Garel)研究组,近年关于丝蛋白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为世界上有关丝素基因工程的著名研究中心之一。
苏联的蚕业科学研究 俄国的养蚕业起源较早(公元4世纪中国养蚕技术传播到中亚细亚,首先在费尔干纳开始养蚕)。1887年在梯别利斯设立高加索蚕业试验场。梅契尼可夫 (1866)、科瓦列夫斯基(1871)、季霍米洛夫 (1879、1881、1891) 有关桑蚕胚胎早期发育的研究报告,仍为现代桑蚕胚胎学的经典文献。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蚕业科学研究进展迅速。以阿斯塔乌洛夫(1927~1974)为首的研究集体,对桑蚕遗传学与胚胎发生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特别是关于基因表达、人工单雌生殖、家蚕多倍体传代、雄核发育、细胞核与细胞质在遗传发育中的相对重要性、放射线生物作用的遗传学理论、高温的生物学作用、热冲击的有害作用与刺激作用的蛋白变性理论,对蚕业生产实践和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斯特隆尼科夫(1956~1983)在培育桑蚕限性白卵实用品种和性连锁平衡致死基因系方面的研究,都获得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部分农村实现专养雄蚕的国家。
此外,苏联关于柞蚕生态学的系统研究,在世界蚕业科学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中亚细亚蚕业科学研究所是苏联全国性的蚕业科学研究中心。(见苏联中亚细亚蚕业科学研究所)
1929年开始设置的国立中亚细亚大学蚕桑系,现为塔什干农学院蚕桑系,在全苏培养高级科研教育人才的同时,还承担国家有关蚕业科学研究的任务。
地方性的具有相当研究力量与规模的专业研究机构还有格鲁吉亚蚕业科学研究所(第比利斯),阿塞拜疆蚕业科学研究所(基洛夫市),乌克兰蚕业试验场(哈尔科夫),而乌克兰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生态研究室,长期从事柞蚕遗传、生态、病害等基础与应用研究;莫斯科师范学院有机生化教研室近50年时间一直坚持柞蚕与桑蚕生物化学的研究; 苏联科学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主要力量从事桑蚕遗传学与发生学的研究,都无异是蚕业基础理论的专业研究机构。这是苏联蚕业科学研究的特点之一。至于以蚕为对象,从事某项专题研究而有一定影响的单位就更多了。如苏联科学院生化研究所关于桑蚕变态期生化特点的研究、微生物研究所与乌克兰分子遗传研究所关于桑蚕脓病病毒的生物化学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莫斯科大学生物系与列宁格勒大学生物系关于桑蚕、柞蚕生理生态学研究,都是卓有成效的。
印度的蚕业科学研究 印度蚕业的明显特点是历史悠久、可与中国媲美; 资源丰富,不仅桑蚕是印度最重要的产丝昆虫,而且印度柞蚕、蓖麻蚕与琥珀蚕的原产地也在印度; 印度是世界热带蚕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印度的蚕业科学研究发展较晚,50年代后期才开始系统的蚕业科学研究工作,至70年代初具规模,蚕业科学基础较薄弱。目前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合热带地区特点的现代栽桑养蚕技术体系,并探讨与之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栽桑方面,进行了国内外桑树品种资源的收集、研究、化学诱变、染色体分析与杂交育种工作。中央蚕业科学研究与训练所(迈索尔市)通过杂交育种培育的桑品种“康凡2号”,比土种增产60%以上,化学诱变育成的S36、S41与S54等增产1倍以上。提出了适合热带气候土壤条件 (红壤、pH6.8、平均温度36℃、年降雨量600毫米)的栽培管理技术。蚕种方面,主要改良多化性蚕品种。同时注意利用多化×2化的杂交优势。80年代初由于养蚕防病技术的进展。农村养蚕稳产有了保障。故开始推广白茧的2化×2化1代杂种。这是印度蚕业科学技术进入新时期的主要标志。应用基础方面,进行了不同养蚕季节、不同土壤条件下、不同桑品种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土壤微量元素与桑叶产量、质量关系的研究;以及不同季节桑树光合作用的研究。印度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间。蚕业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见下表)。

印度1960~1980年蚕业技术的进步


项 目产 量 水 平1980年比
1960年增
长百分率
(%)
日 本
(温带)
印度
1980年
印度
1960年
每公顷产叶量
(千克/公顷)
16,00020,00015,00033
每公顷产茧量
(千克/公顷)
583800400100
每盒蚕种产茧量
(千克/盒)
31.1151050
蚕茧缫折5.4101550
每公顷产丝量
(千克/公顷)
1087030133

*人工灌溉 (Jolly.1932)
印度的野蚕(非桑蚕)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是柞蚕。有一种热带放养的柞蚕叫做印度柞蚕(A.mylitta原产印度); 3种温带放养的柞蚕即普罗依利柞蚕(A.pr-oylei原产印度)、中国柞蚕(A. pernyi原产中国)与天蚕(A.Yamamai原产日本);此外还有一种阿萨姆柞蚕(A.assamensis)是多化性的半家养的柞蚕,又叫琥珀蚕(muga silk worm)。除柞蚕以外,还有蓖麻蚕也是印度原产。目前印度年产柞蚕丝约400吨,柞蚕丝出口量占印度蚕丝出口总量的60%以上,因此也很重视柞蚕的科学研究。除放养技术外,还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研究与远缘杂交试验,并育成了柞蚕种间杂种。
印度蚕业科学研究机构,桑蚕方面有:设在桑蚕主产区迈索尔邦(占全印产茧量80%)的中央蚕业科学研究与训练所与中央蚕业试验站(西孟加拉邦):野蚕方面有: 中央野蚕试验站(比哈尔邦)以柞蚕、蓖麻蚕为主;阿萨姆野蚕试验站(阿萨姆邦)以蓖麻蚕、琥珀蚕为主,奥依萨国立蚕业试验站以琥珀蚕为主,拉贾拉斯干旱地区研究所从事蓖麻蚕试验。
日本的蚕业科学研究 实验的蚕业科学起源于欧洲(法国、意大利)。但20世纪以来,日本的蚕业科学研究,远远超过了欧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873年日本政府派遣佐佐木长淳去维也纳,向奥地利蚕业试验场场长波尔(J. Bolle)学习新养蚕法、蚕体解剖、显微镜使用法、微粒子病检查法。1874年回国后负责内藤新宿试验场的蚕业试验工作。1884年设立蚕病试验场,专门进行微粒子病的防治试验,并传授蚕种检查方法和有关养蚕的其他科学知识。以后1887年扩充为蚕业试验场,1896年改为蚕业讲习所,1912年把讲习所的试验业务改组成原蚕制造所,即现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蚕丝试验场的前身。该场不断充实研究内容与力量,成为日本中央1级的蚕丝科学研究中心。1983年12月1日裁减机构前,蚕丝试验场设立❶栽桑部(8个研究室)从事桑树生理、生态、遗传、繁殖、栽培、育种、病虫害及灾害防御等研究;
❷蚕生理部(7个室)从事蚕形态、生态、营养、丝蛋白分泌生理、遗传、蚕卵生理及蚕种保护等基础研究;
❸育种部(6个室)从事蚕育种方法、实用品种改良、原蚕种制造及品种保存等基础与应用研究;
❹养蚕部(6个室)从事饲育法、机械化、饲育环境、养蚕经营等应用技术及技术经济研究;
❺病理部(7个室)从事桑树病理、桑害虫、农药残留、微粒子病、软化病、硬化病、病毒病等研究;
❻制丝部(3个室)从事制丝机械,茧检定技术与茧质研究;
❼化学部(7个室)从事土壤、肥料、桑化学、蚕化学、丝化学、副产品利用与同位素应用等研究;
❽丝纤维部。并在不同蚕区,设立东北支场(福岛市)、制丝试验部(冈谷市)、原蚕试验场(新庄市与宫崎市)、品种保存室(小渊泽)。从事专项性或地区性的应用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而各县立蚕业试验场结合本县实际进行技术开发研究,直接向蚕业指导所提供实用技术,除农林水产省属及地方各县属的蚕业专门试验机构外,文部省有关大学及研究所亦进行了大量的蚕学基础研究。如九州大学桑蚕基因库(福冈市),对桑蚕遗传性状的基因定位及连锁群研究有世界性的贡献; 国立遗传研究所(三岛市)桑蚕形质遗传与辐射遗传等基础研究的成绩卓著;东京大学养蚕教研室有关桑蚕遗传进化、超微形态与病毒病的研究;名古屋大学养蚕教研室关于桑蚕化性、滞育激素研究以及桑蚕病毒生化学研究; 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关于人工饲料研究; 信州大学关于桑树多倍体育种、东京农工大学关于激素生理研究、北海道大学关于蚕细菌病研究等都有所建树。东北大学农学部农艺生化教研室与基础生物研究所发育生物学部关于丝蛋白合成的生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亦居世界前列。
日本蚕业科学研究,对世界蚕业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如桑蚕杂种优势利用;化性控制;人工孵化与夏秋蚕饲养;蚕、桑品种改良方法;蚕病防治技术以及自动缫丝机研制等,都有世界影响。但日本蚕业生产正面临严峻局面,1983年12月日本农林水产省蚕丝试验场的编制缩减。标志着日本蚕丝应用科学研究的重大历史转折。该场编制缩减后,保留以下4个部:❶栽桑部;
❷蚕育种部(制造等6个研究室);
❸养蚕部;
❹加工利用部(见日本农林水产省蚕丝试验场)。应用研究的重点放在❶优良桑品种的育成与高效率栽桑技术的确定。目标是提高土地生产率与桑树自身的生产率,途径是通过远缘杂交创造新的饲料作物;桑的组织培养技术,提供新型饲料;丰产抗病桑品种育成;桑园太阳能利用率的提高;以及桑叶长期贮藏法的研究。
❷高效率养蚕技术的确定,在普及全年条桑育的基础上,要求开发效率更高的养蚕技术,研究新的养蚕经营方式,提出高效率的养蚕技术标准,包括应用昆虫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质控制蚕的生长发育,增产蚕茧,应用化学试剂促进蚕的老熟与登蔟;提高机械化的程度与效率;加强与人工饲料利用效率有关的多次养蚕研究,提高饲料报酬;从无菌饲育发展到“无人饲育”的技术体系的确定;多丝量强健性限性品种的育成,提高蚕种制造工作效率,研究蚕种长期保存方法。
❸制丝技术与天然丝新用途的开发,在提高自动化程度上,进一步研究高效率地生产适应不同用途的生丝缫制技术,省力化的茧检定技术; 为了增加蚕丝的消费量,有必要开发新的衣饰原料,并通过化学加工、蚕丝理化特性研究、不同天然丝复合纤维的研究,以提高丝绸实用性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