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 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明·王文禄 《诗的》:“灯下看杜诗而悟作文之法。盖作文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古人论作文之法,一般都紧紧围绕着文辞的运用和感情的表达两个方面,这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传统观点。孔子:“情欲信,辞欲巧。”《庄子·渔父》:“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白居易:“诗者: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王文禄在继承前人文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在辞句之工,而在性情之正”的观点,主张文学创作不能首先追求文辞雕琢,而关键在于表现真实的思想内容。并认为文先表情,然后才能传神,产生感人的力量。他把杜诗和明人之诗加以比较,认为杜诗意在前,诗在后,故能感人; 明人诗在前而意在后,则不能感人。杜诗感人的关键在于“以诗遣兴,不专在诗,所以叙事点景论心,各各皆真。”并认为“惟求工于言,非真诗也。”王文禄所谓的“真诗”,即具有充实内容和真情实感的优秀作品。这种观点体现了文学内容决定文学形式的规律,在当时和现在都是值得肯定的。 ☚ 睛活则有生意 才、学、识缺一不可,而识为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