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不亲和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不亲和性incompatibility

有性生殖中由于生物个体雌雄系统的不协调,受精受抑制或受精而不能产生后代,甚至获得杂种而杂种不实的现象。不亲和性从授粉受精到胚胎发育的各阶段上都可发生,有多种表现形式并有程度上的差别。
种间不亲和性 不同种属生物个体间杂交时常产生杂交障碍及杂种衰退。前者常表现为杂交而不能受精或勉强受精而杂交胚中途夭亡无法形成杂交种子。后者表现为杂种胚不发育,或杂种幼苗夭折,或杂种不产生后代等情况。种间不亲和现象常起因于染色体组及其上基因的异源性,通常亲缘愈远,不亲和程度愈高。例如,大麦与小麦属间杂交比同一属不同小麦种间的杂交困难,而不同科植物之间的杂交几乎更不可能。但也有例外,小麦与黑麦不同属,彼此杂交有时比某些小麦种间的杂交容易。
种内不亲和性 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首先描述的生殖不亲和系指种内不亲和现象。他发现樱草种内个体间花器结构不同,一种是针式花(长雌蕊,短雄蕊),一种是线式花(短雌蕊,长雄蕊),异型花间授粉可结实,同型花间授粉不结实。即两种交配型交配是亲和的,交配型内自交(同株的同型花间)或异交(不同株的同型花间)都不亲和,异型花不亲和的植物还有荞麦、亚麻、千屈菜等。后来发现在同型花植物如甘蓝、白菜、矮牵牛、月见草等中也广泛存在类似的不亲和现象。
不亲和原因 染色体组及其上基因的异源性导致了生殖过程中细胞学及伴随而来的遗传学上的失常,极难形成有效配子,是造成种间杂种不育的重要原因。自交不亲和由不亲和基因引起。不亲和基因有核基因与核外基因两类。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伊斯特 (E.M.East) 在栽培烟草中发现具有等位关系的不亲和染色体基因: S1、S2、S3。随后逐渐查明高等植物中的某些雄性不育现象由核外基因与核基因共同引起。当核基因与核外基因亲和时则成为雄性可育,例如玉米等植物的例证(见雄性不育)。不同的不亲和体系中所含不亲和基因的数目常不相同。由一对至多对,构成复等位基因系列。通常将高等植物的不亲和性分为配子型不亲和性与孢子型不亲和性。配子型不亲和性取决于花粉本身的不亲和基因与花柱的不亲和基因之异同。孢子型不亲和性是指花粉的不亲和程度受其孢子体基因型控制,不决定于自身的基因型。孢子型不亲和的反应多发生在柱头的乳状细胞上(柱头类),花粉在柱头上不能发芽。配子型不亲和的反应多发生在花柱中(花柱类),花粉管伸长延缓或受阻停止。但花粉管发育的抑制作用可发生在柱头上(如虞美人)、柱头中(如月见草属)、花柱上部、中部或下部以至子房中等各个部位,故孢子型和配子型不亲和机制不能截然划分。
种间不亲和性及种内不亲和性是生物进化的适应性,但给育种工作带来困难。种间不亲和性造成远缘杂交不孕,或杂种幼胚衰退死亡。种内不亲和性是保持纯系的障碍。用中间类型媒介法、混合花粉授粉法、重复授粉法、染色体加倍法、胚离体培养等,对克服种间不亲和性有效。用蕾期授粉或切除柱头方法或混合授粉等可以克服或减弱种内不亲和。此外,不亲和性还广泛存在于无性繁殖(如嫁接)和组织移植等过程中。

不亲和性

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细胞或组织水平上的不协调而使受精或结合不能正常进行,或受精后不能产生后代的现象。是物种得以稳定的重要机理之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