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腰痛
下腰痛是骨科常见主诉症状之一。必须明确认识,腰痛不是病名,而是一系列症状或为综合征。本症的病理基础可以在骨内,也可以在脊柱外。病因是多方面的,可起源于脏器的疾病、神经疾病、血管疾病、脊椎疾病,个别还带有心理因素。
属脏器疾病引起的,如消化道、肾脏、盆腔内脏器、后腹膜肿瘤,以及腹膜小囊内病损。腰痛往往不是唯一症状,如果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不难查出这类腰痛的起因。它与脊柱紊乱引起的腰痛的主要鉴别点是活动不会加剧疼痛,休息也不会使疼痛缓解。事实上因脏器疾病而引起的腰痛不能靠休息来止痛,而常靠躯干的翻滚来缓解。属神经疾病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痛。例如严重的坐骨神经痛伴有足外缘和外侧两趾的麻刺感觉,活动则疼痛增加,卧床则减轻,这表明为第一骶神经根传导障碍。它可因腰椎间盘(腰5~骶1)突出,但也可能因第一骶神经肿瘤所引起,这可用脊髓造影来鉴别。此外,中枢神经系统,如丘脑肿瘤也可产生小腿的灼性痛,蛛网膜刺激和硬脊膜肿瘤都可引起腰痛;神经纤维瘤、神经鞘膜瘤、室管膜瘤和其它肿瘤或囊肿都可波及神经根。这些病损有一个共同症状,即在夜间疼痛较剧,迫使病人起床活动,走来走去,才能使疼痛略感缓解。
属血管疾病引起的,如腹主动脉瘤或钙化和周围血管疾病都可引起腰痛,很似坐骨神经痛。腹主动脉瘤可引起锥刺状的深部腰痛,与活动无关。臀上动脉供血不足可引起间歇性臀部疼痛,两下肢发重,但站稳后就感解除。疼痛可沿神经向下放射,但并不因屈膝、下蹲、举重等活动而激发或加重疼痛。下肢供血不足和腰椎管狭窄症共同症状主要为间隙性跛行性疼痛,类似神经根刺激后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或椎管狭窄后所引起的压迫。唯一鉴别点是后者不能用站稳来缓解,只能用下蹲来解除。
脊柱及其附件的病损也可引起疼痛。活动将增加疼痛,休息可减轻,卧床则可更明显地缓解。这类疼痛可起源于脊椎本身,也可起源于骶髂关节变化。软组织的变化也可发生疼痛,所以发病原因较多。创伤、感染、结核、椎间盘炎、肿瘤、代谢紊乱、脊柱崩裂、软组织病损、接触棘突、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韧带压迫、神经根粘连、骨管神经根卡压等都是引起这类腰痛的常见原因。
心理因素所致的腰痛是不多见的。在未能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前,不能随便作出这类诊断。应该承认,情绪波动可以夸大原有器质性病变的症状。癔病性腰痛不是没有,但不能随便下这结论,“装病”也可发生,但不应将这类诊断放在首位,毕竟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