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下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下泉xià quán地下,犹言黄泉。白居易《思归》: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 下泉 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切近诗旨。此为衰周乱世,曹人思明王颂贤伯之作。诗四章,章四句。前三章为重调,以泉水浸伤众草起兴,比喻王室凌夷,小国困弊,诗人自己也处境不妙;第四章用阴雨滋润黍苗,喻拟小国得王朝保护,有郇伯慰劳。比兴的转换,使诗人明王贤伯之念、今昔盛衰之感,抒写含蓄而又沉痛。而“下泉”一词,也就成为后世诗文中渴盼明主盛世之典故,如王粲诗曰:“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 ☚ 鸤鸠 七月 ☛ 下泉
【注释】①冽:寒冷。下泉:泉水下流。②苞稂:丛生的狼尾草。③忾(xì):叹息。④周京:周王朝的京城。⑤萧:香蒿。⑥蓍(shī):筮草,古用以占筮。⑦京师:犹“周京”。⑧芃芃(péng):茂盛貌。⑨膏:润泽。⑩四国:四方各国。有王:朝聘于天子。(11)郇(xún)伯: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劳:安抚,慰劳。 【鉴赏】这是乱世思治之诗。 据《左传》记载,僖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听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夷吾同时出奔。重耳流亡至曹,曹共公对他很不礼貌。共公听说重耳腋下肋骨相连如一骨,觉得有趣,很想观赏观赏。待重耳沐浴时,他就靠近偷偷地观看。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重耳发觉后从此就怀恨在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为了报曹君观肋之辱,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一举攻入曹国,并“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给)宋人”。这完全是为了泄私愤。可见,晋文公目无纲纪,恣意称霸,欺凌弱国。这可能就是此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全诗四章。前三章写曹人怀念“周京”之明王。诗以旱草遭受寒泉浸湿而被渍死,兴比曹国遭到晋国侵犯而被灭亡。在这亡国之日,诗人见周室衰微,不能拯救曹国,故而叹息不已,不禁怀念起“周京”之治来。在西周盛世,有明王执政,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侯各国未有敢擅自攻伐他国的。可如今周室无有明王统理诸侯,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晋国才敢擅自侵犯曹国。 末章写曹人怀念“周京”之贤伯。诗言黍苗茂盛是雨霖滋润的结果,“四国有王”则是郇伯安抚的结果。“郇伯”为文王之子,曾作过州伯,治理一方诸侯颇有功绩。而现在则没有贤伯治理诸侯,致使曹国蒙受如此巨大的灾难。细玩诗意,我们仿佛听到诗人热切怀念明王贤伯的心声。 《诗序》说是“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据此,寒泉浸物,则是比喻共公施暴政于下民。作这样理解也通。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何楷据《易林》‘十年无王,荀伯遇时’,此诗当为曹人美晋荀砾纳敬王于成周而作。”据《春秋》记载,自昭公二十二年王子朝作乱,至昭公三十二年城成周(东周),其间整整十年“无王”。在此期间,晋国大夫荀砾(智伯)带兵打败了王子朝,周敬王的地位才得以巩固,并纳敬王于成周。但诗中的“郇伯”是否就是“荀砾”,这很难确考,因此赞美“荀砾”说只可供读者参考。 《下泉》《下泉》
《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宋朱熹《诗序辨说》:“曹无他事可考。序因《候人》而遂以为共公。然此乃天下之大势,非共公之罪也。”《诗集传》:“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四国既有王矣,而又有郇伯以劳之。伤今之不然也。”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今人高亨《诗经今注》:“曹人怀念东周王朝,慨叹王朝的战乱,赞许荀跞的功劳,因作这首诗。”此说,是。本诗兴、比融合,景、情谐和,语言隽永。 下泉冽彼下泉, 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 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 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 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 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 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 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 郇伯劳之。 山泉水哟清澈冰冷,淹得莠草难以滋长。睁眼醒来不断叹息,把那周王的京都怀想。 山泉水哟清澈阴凉,淹得莠草难以生长。睁眼醒来不断叹息,把那周王的京都怀想。 山泉水哟清澈冰冷,淹得莠草难以生长。睁眼醒来不断叹息,把那周王的京城怀想。 黍苗蓬勃兴旺,雨露滋润助它成长。四方诸侯来上朝,郇伯一一来慰劳。 《下泉》四章,章四句。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说法不一,争论的也很激烈。《毛序》曰:“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认为是曹人刺共公而思明王贤伯。宋人朱熹在《诗集传》中说:“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认为是小国困弊而思念周京之作。清人姚际恒也认为这是曹人思治之作,但未必是共公时,他在《诗经通论》中说:“此曹人思治之时。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清人方玉润认为此诗是“伤周无王,不足以制霸也。” 他在 《诗经原始》 中说:“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 ‘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他批评《毛序》之说,已属悬揣,而《诗集传》也为泛泛之谈,皆未尝即时势而一论之也。上述人总的看法是一致的,认为是思周治之作,但何人所思,因何而思颇有争论。至于曹人为何思周道,吕祖谦在《读诗记》中说:“政出天子,则强不凌弱,各得其所;政出诸侯,则徵发之烦,供亿之困、侵伐之暴,惟小国偏受其害,所以眷怀宗周为独切也。”另有一些人认为是为美荀伯而作。《齐诗》曰:“下泉苞稂,十年无王。荀伯遇时,忧念周京。”何楷在《世本古义》中说此诗是:“曹人美晋荀跞纳敬王於成周而作。”清人王先谦赞同何楷的见解,他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 “何氏阐明齐说,深于《诗》有裨,今从之。自文王定霸之后,曹之事晋甚恭,议戍必皆从役,而成周之城则曹人明书于经,故曹人在周者为此诗。”那么为什么赞美晋国荀跞之诗却列入曹风呢?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说:“美荀跞而诗列曹风者,昭二十五年:‘晋人为黄父之会,谋王室,具戍人。’ 二十七年: ‘会扈,令戍周。’三十二年: ‘城成周。曹人盖皆与焉。’ 故曹人歌其事也。”他认为曹人参与晋国荀跞纳周敬王于成周之事,故列入曹风。 本诗通过对王室倾轧的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的描写,抒发作者居危思安,逢乱思治的美好愿望; 赞美荀跞平息战乱,纳周敬王于成周的功绩;表达人们获得暂时的安宁后的喜悦心情。正是由于王室争夺王位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稂草、萧草、耆草,代表社会各阶层的人士,他们都受到战争的侵扰,流离失所,生活失去依靠。夜里,他们悲苦忧伤,难以入眠,只好长声叹息,怀念周京的繁荣,怀念周王的贤良。前三章,作者用大量笔墨,渲染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表达百姓渴望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最后一章出现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黍苗茁壮成长,与前三章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使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原来是四国有了王,最后点明是荀伯的功劳。所以说全诗表达人民思安思治以及获得暂时的安定和治理的喜悦心情,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是诗篇所要表达的完整主题。 全诗四章,前三章的结构相同,内容相近,皆以“冽彼下泉”为起句,又分别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寒泉下流而苞萧见伤和寒泉下流而苞蓍见伤为比,再兴以念周京之情。这里的 “冽彼下泉”喻王子朝作乱后社会出现的一片混乱景象,以 “稂”、“萧”、“蓍”代表社会各阶层人士,以它们之见伤,暗示诸侯争夺王位的斗争给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都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作者运用这种比而兴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阴冷、肃杀和哀伤的意境,含蓄地表现出王室倾轧带给人民的祸患。第四章同样运用了比而兴的艺术手法,却忽然变调,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为比兴,通过自然界茁壮成长的黍苗,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创造出一种清新、欢快和恬静的意境,含蓄地表现出战乱平息后,人民获得暂时安宁后的淡淡喜悦。作者又成功地运用了抑扬结合,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为表达平息战乱后的喜悦心情,作者首先用大量笔墨渲染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最后笔调一转,作者笔下出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欢快景象,将反面的衬托和正面的渲染安排得恰到好处,给人以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泉
【注释】 ①冽(lie列):寒。下泉:泉水下流。苞:草丛生貌。稂(lang郎):一种形似禾苗的害草。②忾(xi戏):叹息之声。寤(wu悟):睡不着。周京:东周王朝的京城(今洛阳西郊)。下文的“京周”、“京师”与“周京”同义,“京周”是“周京”的倒文协韵。③萧:艾蒿。④蓍(shi诗):蓍草,又名“筮草”,古时用以占筮。⑤芃(peng蓬)芃:茂盛貌。膏:润泽。⑥四国:四方诸侯之国。郇伯:即荀伯。郇与“荀”通。荀伯即晋大夫荀跞,是他领兵帮助周敬王打败了作乱的王子朝。劳之:指荀跞立周敬王,为周朝立了大功。 【译文】 寒泉奔流而下,淹没了丛生的莠草。我长吁短叹难以入睡,怀念那周京的美好。寒泉奔流而下,淹没了丛生的艾蒿。我长吁短叹难以入睡,怀念那强盛的周朝。寒泉奔流而下,淹没了丛生的蓍草。我长吁短叹难以入睡,对周京的怀念啊何时是了。那茂盛的黍苗,有阴雨甘霖的洒浇。四方诸侯有了新王,这全靠荀伯的功劳。 【集评】 《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七) 汉·郑玄:“兴者,喻共公之施政教,徒困病其民。”(《毛诗正义》卷七) 唐·孔颖达:“此谓思上世明王贤伯治平之时。若有明王贤伯,则督察诸侯,共公不敢暴虐,故思之也。上三章皆上二句疾共公侵刻下民,下二句言思古明王,卒章思古贤伯。上三章说共公侵刻而思古明王能纪理诸侯使之不得侵刻。卒章言贤伯劳来诸侯,则明王亦能劳来诸侯,互相见。”(《毛诗正义》卷七) 宋·朱熹:“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而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诗集传》卷七) 清·姚际恒:“此曹人思治之诗。《大序》必谓共公时,无据。”(《诗经通论》卷七) 清·牟庭:“此篇旧属曹国风,由先儒不知郇伯是豳国之君,故移入曹风之末,以为思古明王贤伯之诗。诚使诗人思古贤伯,何为不思周公、召公、太公、毕公?而郇伯不闻尝为东西大伯,何以独思之甚?无说也。今据诗意当为周公居豳,赠郇伯之诗,谨是正以归豳国风。……《下泉》,周公劝郇伯无与三叔交通也。”(《诗切》,齐鲁书社,1983年版) 清·方玉润:“伤周无王,不足以制霸也。”(《诗经原始》卷八)又:“此与《匪风》同被大国之伐,而伤周王之不能救己也。夫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今晋文入曹,执其君,分其田,以释私憾,宁能使曹人帖然心服乎?此诗之作,所以念周衰伤晋霸也。使周而不衰,则‘四国有王’,彼晋虽强,敢擅征伐?又况承王命而布王恩者,有九州之伯以制之。昔者,郇国之君尝承是命治诸侯而有功矣,而今不然也。不能不忾然寤叹,以念周京,如苞稂之见浸下泉,日芜没而自伤耳。诗意若此,而《序》谓‘共公侵刻’,已属悬揣;至《集传》又谓‘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尤为泛泛,皆未尝即其时势而一论之也。夫《诗》可以观,读其诗不知其人,不论其世,而何观之有哉?”(同上) 近·吴闿生:“稂、萧、蓍,皆恶草,以喻小人得志而良民离困。四国有王,郇伯劳之,必为晋文而发也。词微而旨远矣。”(《诗义会通》卷一) 近·闻一多:“美晋荀跞纳敬王于成周也。昭公二十二年(前520)景王崩,太子寿先卒,王子猛立,子朝攻杀猛,晋人又攻子朝而立猛母弟丐,是为敬王。”(《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总案】 此诗当为贵族士大夫乱世思治,怀念往昔周王朝的太平盛世而作。太平盛世的出现,须有“明王”“贤伯”的善政,而诗人的理想人物就是纳周敬王于成周的晋国大夫荀跞,所以在诗末着意把荀跞赞美了一番。诗的末章虽表述了良好的愿望,但无法改变全诗的基调,全诗的基调是低沉的,作者的情绪是悲哀的。作者身处衰周乱世,见世风日下,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忾我寤叹”,以追忆往昔的美好来进行自我安慰了。诗成功地运用了比而兴的手法。诗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读者似乎真的听到了诗人的叹息之声。 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著。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下泉》一诗,是曹国人为怀念周王室的明王贤伯而作。诗中含蓄地表达了对暴虐的统治者及纷乱的政治局面的痛恶。 下泉,即狄泉,在今洛阳东郊,这是王子匄未做敬王时居住的地方。鲁昭公二十二年时,周景王死,可应接替王位的太子寿早已先亡,于是准备立王子猛为王。王子朝起而作乱,攻杀了王子猛,在尹氏的帮助下欲自立为王。 这时王子猛的弟弟王子匄尚居住在下泉。 匄, 同丐。晋文公派大夫荀跞攻打王子朝,然后立王子匄为王,并负责护送入成周,是为周敬王。荀跞,即为诗中所歌颂的荀伯。 这一段王室内部的互相倾轧与争斗,必然带来了政局的动荡、人心的慌乱。人们希望“四国有王”、天下安定。应运而生的周敬王与辅佐他的荀伯,就当然成为诗人讴歌的对象,周敬王住过的下泉,自然也就成为诗歌创作中用于比兴的对象了。 诗中前三章,结构相同、内容相近。前两句以下泉为比兴,写清冷的下泉水浸泡着那些对禾苗生长有害的稂草、蒿草和蓍草,使它们难于生长。苞,从生; 稂,蓍,都是属于野草一类。不言而喻,这稂草、蓍草、蒿草当然暗喻着王子朝的作乱。而“冽彼下泉”则寓含王子匄最终会平定大乱、继位成王之意。后两句直接抒情。诗人夙夜不安,“忾我寤叹”,忾,叹息之声。寤,睡醒。“忾我寤叹”意思是醒来以后就叹息。诗人一心想念着的就是周朝的京城、周朝的兴衰。周京、京周、京师三词同义,都是指周天子所居住的都城。这三章诗创造了一种清冷、哀伤的意境,含蓄地表现了周景王死后王室倾轧带来的混乱局面。 第四章忽然变调,正如行舟之振楫。读者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副清新蓬勃的画面,“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芃芃,茂盛的样子,写那茂盛的禾苗在小雨的润泽下正在努力地向上生长。我们似乎能感觉到那“知时节”的春雨的润泽,听到那禾苗拔节生长的声音,闻到那清芬四溢的田野气息。宁静、和平、清新,充满着生机与希望。这两句写景,正为渲染周敬王继位后“四国有王”的安定局面。这也就不能不使人联想到,这一切与荀伯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在这首诗中,曹人重新回顾了这段纷乱的历史,赞颂了板荡之中挽狂澜的明王与贤伯,表达了对周王室的无限怀念。这种回顾与赞颂绝非偶然,它正反映了曹人对暴虐的统治者的不满,对安定和平的渴望。这一切在诗中并未明白说出,而是通过形象来显示,在内容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白雨斋词语》谈及诗词创作必须做到:“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因此,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力求创造出最富于暗示性和启发性的艺术形象。本诗即为有所写、有所不写,有所露、有所不露,使欣赏者获得联想生发的广阔天地,让欣赏者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咀嚼、去回味。那下泉之水、丛生之草、芃芃黍苗都是以代表一种特定内容的语码出现的,敲响了它,便叩开了作者一系列的想象与联想。 全诗充满一种深长的蕴藉,淡而不平,哀而不伤,景为情设,意在象中。做为《诗经》中最晚的一首诗,颇得《诗经》创作艺术的神韵,兼容了《诗经》特有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这首《下泉》手法之纯熟、立意之深远,的确堪当三百篇收束之任。 下泉 下泉[原文] ☚ 鸤鸠 豳风 ☛ 下泉 下泉奔流而下的山泉。《尔雅·释诂》: “下,落也。”《曹风·下泉》一章: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毛《传》: “冽,寒也; 下泉,泉下流也;苞,本也;稂,童梁,非溉草得水而病也。”《尔雅·释水》:“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孔《疏》: “下泉,谓泉下流,是《尔雅》之沃泉也。” 《尔雅·释草》:“稂,童梁。”郭璞注:“稂莠类。”陈奂《传疏》:“童梁,为莠之不成者。” ☚ 下括 大 ☛ 下泉 下泉xiàquán┃━ 黄泉,坟墓。唐·白居易《思旧》诗:“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又《效陶潜体》诗:“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 九壤 山丘 ☛ 下泉借指思念明君。汉王粲《哀诗》 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碧落、九天;人间、人世[人世间]、世间、阳间;重泉、地府、黄垆、黄泉、九地、九泉、冥府、下泉、阴曹、阴府、阴间、阴司、幽界、幽冥○碧落bì luò(名)〈书〉天空;上穷~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九天jiǔ tiān(名)极高的天空:~九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可上~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人间rén jiān(名)人类社会;世间:~乐园 |~伊甸园 |~地狱|春满~|~天堂|~自有真情在|呱呱坠地,来到~。 ●人世rén shì(名)人间:他已经不在~了。也说【人世间】。 ●世间shì jiān(名)社会上: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少有|~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 ●阳间yáng jiān(名)迷信者指人世间:姥姥相信在~多积德,死后到阴间少受罪。 ○重泉chóng quán(名)〈书〉九泉,旧指死者所归:衔痛~|独此技未有嫡传,~犹以为憾。 ○地府dì fǔ(名)阴间:阴曹~|据说在~中有阎王和小鬼|他们害怕阴间~中的阎罗、判官,却不怕人间的法律。 ○黄垆huáng lú(名)〈书〉黄泉:含笑~|秋风黄叶哭~|尔死~地,吾生白日天。 ○黄泉huáng quán(名)阴间:命赴~|不到~不相见。 ○九地jiǔ dì(名)〈书〉九泉:告慰~之下的英魂|魂归~。 ○九泉jiǔ quán(名)〈书〉阴间:含笑于~。 ○冥府míng fǔ(名)迷信的人称人死以后进入的世界;阴间:我也快要带着哀痛去~了。 ○下泉xià quán(名)阴间:早出向朝市,暮已归~。 ○阴曹yīn cáo(名)阴间:~地府。 ○阴府yīn fǔ(名)阴间:到~去见阎王吧。 ○阴间yīn jiān(名)迷信者指人死后灵魂所在的地方:阳间有钱能买命,~有钱能赎魂。 ○阴司yīn sī(名)阴间:他从来不信有~。 ○幽界yōu jiè(名)阴间;地府:即便是~,也无此黑暗。 ○幽冥yōu míng(名)地府;阴间:生离死别,~永隔。 下泉xià quán黄泉,冥间。白居易《思旧》:“再思今何在,零落归~~。” 下泉尿的别称。详该条。 下泉尿之别名。 下泉 下泉《诗·曹风》篇名。《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全诗4节,每节4行。前3节的头2行用植物受水侵害比喻小国遭受大国的欺凌。后两行怀念西周王朝的盛世。未节头2行以黍苗长得茂盛是得到雨露的滋润,比喻诸侯小国没有王朝的支持很难立国,后两行写过去诸侯能够相安无事,全出于王朝及时安抚及对小国的翼护。全诗通用比体。 ☚ 工农短篇小说选 大东 ☛ 下泉xiàquán尿的别称。详该条。 下泉xià quánurin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