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上党梆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

戏曲剧种。又称“上党宫调”、“东路梆子”。因流行于古上党郡(今山西东南部)而得名。“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相传明末清初形成于泽州(今晋城)。虽名梆子,实为包括昆、梆、罗(罗罗腔)、卷(卷戏)、黄(皮黄)五种声腔的剧种。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另有若干“花腔”及曲牌,穿插于板腔之中或独立使用。脚色行当有生、旦、净、丑。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个,以“杨家戏”和“岳家戏”最有代表性。上党梆子在清代中叶曾流传到河北和山东,后来演变为两个新的剧种:在山东曹州的称“枣梆”或“本地”;在河北永年的称“西调”或“泽州调”。

☚ 北路梆子   耍孩儿 ☛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

清代中叶在山西泽州(今晋城)一带形成的多声腔的戏曲剧种。包括昆腔、罗罗腔、梆子腔、卷戏、皮簧五种声腔,演变过程中逐步以梆子腔为主,因此得名。曾有州府派、潞府派两个支派。唱腔以板腔体结构为主,板路分慢三眼(又名霸王别),二性(又名中四六)、四六、大板、垛腔、散板、滚板; 唱词为七字、十字上、下句格局。脚色行当分生、旦、净、丑,传统剧目 700余个,其中梆子戏近600个。有代表性的如 《三关排宴》、《雁门关》、《董家岭》、《巧缘案》、《夺秋魁》、《徐公案》等。

☚ 铙鼓杂剧   山西北路梆子 ☛

上党梆子

戏曲剧种。山西4大梆子之一,旧时叫“上党宫调”、“大戏”,1954年,始叫“上党梆子”。据说在明末已经形成于山西东南部的泽州(今晋城市)地区,清乾隆五十年(1785),这一带已有演唱“上党宫调”的“鸣凤班”出现。其声腔包括昆腔、梆子腔、罗罗腔、卷戏腔、皮簧腔5类。梆子腔与皮簧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昆腔、罗罗腔、卷腔是曲牌体。梆子腔是上党梆子的主要声腔,唱腔粗犷豪放,男女同调同腔,男声用假嗓,基本板有[大板]、[四六]、[中四六]、[垛板]等。曲牌体有[靠山红]、[一串铃]等曲调。伴奏文场有锯琴、胡胡等,武场有板鼓、梆子等。有传统剧目700多个,多为杨家戏和岳家戏。主要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地区。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至古上党郡地区得名。过去曾一度称“上党宫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名为上党梆子。据不完全统计,上党梆子共有剧目700余出(其中梆子六百余出,皮黄90余出,昆曲10多出,罗罗戏和卷戏各数出)。现在存有剧本400余个。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用曲牌体。上党梆子的基础功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入直出,强烈明快。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著名演员清末有双禄、群益(西火旦)、老不香等;抗战前有赵清海、段法荣、曹火柱、平福成、冯秃嘴等人;抗战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段二淼、郭金顺、申正泰(银洞)、赵德俊(金疙瘩)、吴婉芝(女)、郝聘之(女)、郝同生等人。
上党梆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当地人过去称这为“大戏”。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入,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创作和新编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
上党梆子在清代中期流传到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在当地形成了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 北路梆子   风景名胜/度假区 ☛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

山西地方剧种“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古上党郡地区而得名。一度被称为 “上党宫调”。上党梆子大约形成于清代初叶。其传统剧目大部分都粗犷豪迈,淳朴健康,具有自己的特点,以表现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如《三关排宴》、《雁门关》、《闯幽州》等。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上党梆子的基本功叫“三把”。它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强烈明快。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

☚ 晋剧   山西梆子 ☛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晋东南长治、晋城一带的主要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产生于古上党郡,故名。又称东路梆子、上党宫调。它以昆(腔)、梆、罗(罗)、赚(戏)、黄(二黄)五种腔声组成,梆子腔占主要地位。音乐曲牌丰富,每种曲牌都有各自的乐器和传统剧目。经过不断的发展,上党梆子形成了两大流派:州府(泽州)派委婉秀丽,潞府派高亢激越。传统剧目多为赞颂杨家将、岳家军等历史英雄人物,《三关排宴》等已拍成电影。

☚ 蒲剧   节庆集会活动 ☛

上党梆子

戏曲剧种之一。亦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流行于古属上党郡的山西省东南部,故名上党梆子,曾叫上党宫调,当地人称为“大戏” 。形成于明末清初,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流传过程分为两派,一称州府派,一称潞府派。州府派比较稳健委婉,潞府派则较豪迈奔放。梆子腔的唱腔结构以板式变化为主,基本板式有霸王鞭、中四六、垛板、四六板、大板和散板等六种。此外,还有 “花腔” 及曲牌。唱法上,男女同腔同调,男用假声。行当有生、旦、净、丑,以生、净、青衣、武小生、应工的戏最多。传统的伴奏乐器有三大件: 锯琴、二把、胡胡。传统戏的剧目有700多个,现存400余部,以杨家将、岳家军为题材的剧目为多,经过整理改编的《三关排宴》 已于1962年摄制成影片。

上党梆子shang dang bang zi

one of the local operas in Shanxi Province,popular in its southeastern reg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