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馆秘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馆秘阁

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之总名。


职源与沿革

宋初沿唐、五代之制,以昭文(唐、五代称“弘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太平兴国三年新建三馆,通称为崇文院(《玉海》卷168《太平兴国崇文院》);端拱元年五月建秘阁于崇文院内,于是三馆秘阁并列(《宋会要·职官》18之1)。大中祥符八年(1015)至天圣九年(1031)十一月,徙三馆于左掖门外建崇文外院,与秘阁(又称崇文内院)分居,后复在一处。(《宋会要·职官》18之52)元丰五年四月行新官制,以崇文院为秘书省。(《麟台残本》卷1《官联》。)


职能

典掌禁中图书之府,编书、校书、读书之局,储养名流贤俊、备咨询访问之地,培养两制、执政以至宰相等高级官僚之所。凡在馆有职事者称馆职;凡由京师官或外任官带者,称贴职。带职,既为择材提供候选之便,又有赏劳嘉善之义。此外,带馆职者,犹有贴职钱。(《麟台故事》卷3《选任》、《欧阳文忠公集·奏议集》卷1《论凌景阳三人不宜与馆职奏状》、《麟台残本》卷1《官联》)。


编制

三馆秘阁四局各置馆职。昭文馆、集贤院有大学士,史馆置监修国史,皆以宰相兼领。集贤院置学士、直学士,除集贤院学士外,馀多不除人。史馆、集贤院置修撰。三馆秘阁各置直馆、直院、直阁。此外,有崇文院检讨、校书,史馆编修、校勘、检讨,集贤院校理、秘阁校理,崇文院检讨与校书,及馆阁校勘等。至于判馆事、判阁事、监官等,临时而置,掌领馆阁;它如孔目官、书库官、守当官、楷书、典书、写御书、表奏官、装裁匠等胥吏,各有定员(《麟台故事》卷4《官联》、《玉海》卷165《四馆》、《宋朝类苑》卷29《词翰书籍》、《长编》卷189丁丑、《分纪》卷15《崇文院》)。


序位

❶三馆秘阁高下次序为: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
❷馆阁官次序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殿)大学士,最高等。高等馆职为:集贤院学士、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昭文馆、直史馆、直集贤院、直秘阁。次等为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为史馆编修、史馆校勘、史馆检讨、崇文院检讨、馆阁校勘、秘阁校勘等(《容斋四笔》卷1《三馆秘阁》、《容斋随笔》16《馆职名存》)。


简称与别名

❶儒馆。《尽言集》卷1《论馆职乞依旧召试》:“祖宗初定天下,首辟儒馆以育人材。”《容斋四笔》卷1《三馆秘阁》:“国朝儒馆,仍唐制有四:曰昭文馆、曰史馆、曰集贤院、曰秘阁。”
❷馆阁。《宋朝事实》卷9《官制》:“英宗谓辅臣曰:‘馆阁所以育隽材。’”《石林燕语》卷2:“‘三馆’,盖昭文、集贤、史馆也。……(端拱中)三馆与秘阁始合为一,故谓之‘馆阁’。”
❸内阁。三馆、秘阁都可称内阁。《曾巩集》卷34《乞赐(唐六典)状》:“臣备数内阁,以文学为职。”曾肇《曾巩行状》:“召编校史馆书籍,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❹馆下。《东轩笔录》卷10:“欧阳文忠公自馆下谪夷陵。”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馆阁校勘欧阳某……可降授守峡州夷陵县令。”
❺四馆。《梦溪笔谈》卷1:“嘉祐中,置编校官八员,杂雠四馆书。”《麟台故事》卷1:“嘉祐四年,三馆秘阁各置官,编校书籍。”
❻西馆。《宋史·职官志》4《秘书省》:“宋初置三馆长庆门北,谓之西馆。”
❼文馆。《梦溪笔谈》卷1:“文馆职任,自校理以上,皆有职钱。”《容斋四笔》卷1《三馆秘阁》:“四局各置直局,均谓之馆职,皆称学士,其下则为校理、检讨、校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