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草庐 三顾草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刘备见诸葛亮的文字: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节文字在史学家的笔下是再简约没有的了。诸葛亮在《出师表》 中也只说: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但是,它到了罗贯中的笔下,却成了洋洋洒洒、妙趣横生的《刘玄德三顾草庐》。作者之所以能够在描述上达到这个境界,是因为他充分发挥了审美想象力,铺染了纷繁如织的文字,扑朔迷离,曲尽其致。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一路隐隐跃跃而来。早在“跃马过檀溪”、“南漳逢隐沧”中就以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建议为“卧龙”先生埋下了伏线: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随着情节的展开,这条伏线在小说中时隐时现。到徐庶走马荐诸葛,便正式显露出来了。“卧龙、凤雏”二人,先突出诸葛一人。尽管徐庶辅助刘备,打败曹仁,打下地盘,使刘备上下佩服不已,但徐庶把他和诸葛亮相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这便叫做:水涨船高,显示出诸葛亮身价不凡。徐庶又进一步介绍: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激发起刘备的求贤心理,揭开了三顾草庐的序幕。 到了第三十七回,才正式开始了三顾草庐的文字描述。这大段的描述不是径情直遂,仍然是曲径通幽。“一顾”白跑,再遇司马徽,巧会崔州平。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再次加码: “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进一步调动了刘备求贤的愿望。无论是司马徽的感慨: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还是崔州平的预言: “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都使这场访贤活动染上了淡淡的悲剧色彩。但刘备不改初衷,唯其如此,才体现了刘备的求贤心切和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而出山的特点。“二顾”未遇,却碰上石广元、孟公威二位林泉之士和诸葛亮的岳丈、弟弟。到了第二年新春,才开始了“三顾”。这回遇上了真卧龙,他却在睡大觉。盘桓多时,他才肯正式出台。一出台,所作的 《隆中策》 就显得高瞻远瞩,不同凡响。愈是难以遇到、难以出山,愈是显示出刘备访贤、求才的诚意和坚执,愈是突出诸葛亮的身价不同凡俗。 三顾的主要情节一宕再宕,其间又以众多的小情节、场面进行衬染。笑话丛生、误会迭出。“一顾”归途中“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刘备认为“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结果此人并非卧龙,而是“博陵崔州平”。“二顾”路上,酒店内二人饮酒作歌,刘备认为“卧龙其在此间”,又上前揖问,却是石、孟二公。到了草堂前,扣门问童子: “先生今日在庄否? ” “先生”不是专指,称代不明确。童子回答: “现在堂上读书。”刘备大喜过望,上前施礼,堂上读书的却是诸葛均。回程中“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刘备又以为是诸葛亮,急忙“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来者却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这些都不是调侃的笔墨,而是显示 “踏破铁鞋无觅处”,刘备造访诸葛亮那急切的心情和执着的诚意。同时,误会和笑话的多次交织,形成人物情绪惊讶和喜悦、希望和失望的反复变化,使得故事情节摇曳多姿、妙趣横生。 善于通过艺术的想象,创造艺术氛围和环境色彩,是本篇的另一个重要特色。“一顾”中,隆中景物的描绘是: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司马徽的再荐卧龙,有崔州平的“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的玄学高论。二顾中,“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又是一番景象,跟“一顾”的情景形成映衬和对比。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石广元、孟公威的醉中狂放纵歌,黄承彦的携酒踏雪而归。三顾时,春色融融,映日迟迟,一片宁静。每一次光顾草庐的描写,绝少雷同,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而具体的环境描述,景象和人物活动都密合无间,也就是说这个环境需要有这样的人物和人物活动。方外之域,产生了隐逸的氖围,具有道家的某种玄秘色彩。唯其环境描写得幽美、宁静、深邃,才愈益显示出“卧龙”的“卧”字和潜龙有所待的特点。诸葛亮萍踪无迹,“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访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这样的生活方式,为诸葛亮未出草庐而能预知天下的隆中对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人感到这篇策论虽然震聋发聩,却是扎实可信。另外,本篇中那种和金戈大战截然不同的淡雅静谧的氖围,荷锄田垄的乡间农夫,各具情态的岩泉高士——这些林下客的纵论古今、放谈时事,悠然而来,飘然而去,甚或是“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草堂对联,都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层次烘托了主人公诸葛亮的性格,从而形成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有机统一。 ☚ 祢衡骂操 大战长坂坡 ☛ 三顾草庐 三顾草庐短篇小说。沈圻编。1935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 ☚ 过五关 黑齿国 ☛ 三顾草庐指汉末刘备三次顾访隆中草庐礼聘诸葛亮出仕之事。《文选》三七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后多作“三顾茅庐”。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邀请 邀请邀(邀召;邀约;邀迎;邀致;邀辟;邀取;邀延;奉邀;招邀) 延(延引;延致;延请) 召(召请;请召) 约(约请;要约) 速(不~之客) 要(要请;要遮;相要;招要) 相招 招请 邀请的美称:嘉招 邀请别人全家参加宴会或喜庆仪式的客套话:阖第光临 邀请屈驾:要屈 邀请相会:邀期 邀请组会:邀会 邀请会集:邀结 邀集 约集 纠合约集:纠约 书信邀请:函请 函邀 发电报邀请:电邀 相约邀请:约请 邀约 招引邀约:招邀 随意邀约:谩约 互相邀请:相邀 相觅 大家共同邀请:公请 主人亲自登门邀请宾客:速宾 强邀别人做某事:拉夫(临时~) 催促邀请:催请 特别邀请:特约 特邀 屈尊邀请:邀屈 屈邀 诚恳地邀请:敦请 款约 启请 真心诚意,一再邀请:三顾茅庐 三谒茅庐 三顾草庐 三顾蓬荜 三请诸葛 茅庐三顾 草庐三顾 恭敬地邀请:恭请 奉请 接受邀请:应邀 受人邀请、招待后,再邀请、招待对方:回请 有客人没有邀请而自来:客来不速 客有不速 (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邀请)
另见:请求 来到 约定 地方 ☚ 邀请 聘请 ☛ 三顾草庐sān gù cǎo lú诚心诚意邀请人家。出自三国时刘备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草庐,请他出山参与国政。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唐·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草庐sān ɡù cǎo lú见“三顾茅庐”。 三顾草庐sāngù-cǎolú见“三顾茅庐”。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你算是河边巧遇姜子牙,不必~请诸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