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其门而不入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指大禹治水的故事。源自《孟子·离娄下》。 相传,4000年前的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当时的联合部落首领舜委派名叫鲧(gǔn)的人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河道的方法治水,没想到,适得其反,洪水更加泛滥,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更大的损失。 鲧治水无功,舜又委派他的儿子禹治理洪水。禹结婚3天就和新婚妻子告别,到洪水泛滥区进行考察。他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根治洪水的方法,改堵塞为疏导,将河水引流至大海。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洪水终于被治服了。从此,百姓不受洪水侵害,都能安居乐业了。 禹为了治理洪水,在野外13年,和他的随员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三过其家门而不入”,身体瘦成皮包骨,手脚都长满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深得人们的称赞。 “三过其门而不入”即由此而来,后用来形容热心公事,忘记私事。 又作“过门不入”。 为公 为公言论行事全秉公心:一秉大公 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一秉至公 消除私心,一心为公家办事:灭私奉公 忧虑国家大事,一心为公家办事:忧国奉公 自身奉行节俭,一心为公家办事:啬己奉公 坚守节操,一心为公家办事:砥节奉公 砥节守公 一心一意为公家利益着想:一心为公 忧公如家 忧国如家 严格要求自己,奉公行事:克己奉公 律己奉公 秉公克己 克己秉公 奉公克己 一心为公,不考虑个人利益:嫠纬(嫠纬之忧) 嫠不恤纬 公而无私 公而忘私 公尔忘私 公耳忘私 忧公忘私 忧公无私 忧国忘家 一心为国,不顾私利:忧国忘私 一心为国,公而忘私:忧国忘身 廉洁不贪,忠诚履行公职,一心为公:廉洁奉公 奉公洁己 洁廉奉公 洁己奉公 奉公守节 洁己从公 洗手奉公 手脚干净 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洗手奉职 决心竭尽忠诚,廉洁奉公:矢志精白 出于公心,忘掉私情:出公忘私 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舍己为公 以公家利益为重,弃私利于不顾:以公灭私 为国事而忘其家:国而忘家 国尔忘家 国耳忘家 把国事放在私事前面:先国后己 优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处处为他人着想:先人后已 先物后己 热心工作,因公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 恪尽职守,公而忘私:过门不入 过不入门 把公事放在第一位:先公后私 以公事为重,不徇私情:奉公(克己~) 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大公无私 (为公益着想:为公)
另见:公正 无私 廉正 清廉 勤政 ☚ 无私 不忘本 ☛ 三过其门而不入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thrice pass one’s door without entering it ❍ 禹稷当平世,~。(《孟子·离娄下》) Yu and Ji,in an age of tranquilizing government,thrice passed their doors without entering them. 三过其门而不入sān ɡuò qí mén ér bù rù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形容热心工作,而忘记私事。even passing by one’s own house, thrice pass one’s door without entering it 三过其门而不入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出自大禹治水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勤于职事,形容三次经过家门,而不进去。《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过其门而不入在遥远的中古时代,洪水经常泛滥,冲毁房舍,淹没农田,灾情十分严重。部族首领尧非常着急,就派鲧去治水。 尧问鲧:“你有办法治水吗?” 鲧回答:“有啊,水来土掩,用泥土堆起十丈高的大坝,围住房屋和田地,一定可以挡住洪水。” 可是积土阻水的办法只能对付小的水灾,凶猛的大水滔滔而来的时候,大坝就被冲垮了。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 舜继位以后,又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从父亲的失败中得到了启发,用土堵水行不通,那么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特点,把水引导到足以泄洪的低处,让水流向大海,是否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禹就呕心沥血地设想了疏导洪水的办法:根据地势,逐级逐段开挖沟渠,引水入河;疏通淤塞的河道,加快河水入海的速度。禹制定了可行的方案后,就把设想付诸实施了。 禹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治水工程中去。他亲自考察地形和河水流向,确定沟渠的适当方位,接着就组织并指挥施工。由于常年在野外奔波,禹的脚底长满了厚茧,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皮肤晒得黝黑;过度劳累使得禹日渐消瘦,他的辛苦实在不亚于奴隶。但是,禹为了治水,让天下人安居乐业,禹以苦为乐,一心扑在治水上。 禹忙于治水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直到三十岁还没有成家。涂山地方有一位姑娘,感激禹为涂山治好了洪水,爱慕禹心忧天下、公而忘私的品德,愿意与禹结为夫妻。禹这才有了家,但他为治水不能顾家。婚后才四天,禹就把妻子送到自己的老家安邑,让她与婆婆一起住,互相照顾。禹自己仍常年在外,继续干他的治水大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禹走遍了华夏大地的山山水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治水工程,为许多地方的百姓解除了水患之苦,可是他却没有一点时间回家看望老母和妻子。虽然有几次经过安邑,但是因为治水要紧,禹经过家门也没有进去,他不愿为自己耽误治水。甚至他的儿子启出生了,禹走过门口时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也没有进去抱一抱儿子,他把治水看得高于一切。 禹这样兢兢业业,整整十三年过去了,治水终于成功,从此,洪水一来,大大小小的沟渠、河道很快就能把大水导向海洋。纵横交错的沟渠,又在农田灌溉中发挥了作用,大片良田五谷丰登,百姓们安居乐业,人们从心底里感谢禹这位大好人,大圣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传为千古美谈。 “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几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形容一心工作,公而忘私。 三过其门而不入sān ɡuo? qí mén e?r bu? ru?【释义】多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原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形容热心工作,公而忘私。 ?公而忘私??? ?? ?????? ?? ??. ??(夏禹)? ?? ??? ? ??? ?? ? ?? ????? ?? ??? ???? ??. ??? ?? ???. ??? ?? ???. 【例句】他在工作中有三过其门而不入的精神。 ?? ??? ???? ?????? ?? ??. 【近义词】公而忘私 【反义词】假公济私 三过其门而不入san guo qi men er bu ru多次经过自己家而没有进去。比喻公而忘私。相传大禹治水时,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也作】三过家门而不入 过门不入 【近】公而忘私 废寝忘食 三过其门而不入sānguòqíménérbùrù连动三,表示多。多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以夏禹治水的故事,形容一心工作,公而忘私。语出《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孔子贤之。” △ 褒义。用于赞扬热心公务的人。 【近义】公而忘私。也省作“过门不入”。 三过其门而不入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即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都不肯进去。原用以赞扬大禹热心治水的精神。后形容专心工作,公而忘私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