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芭蕉扇
孙悟空智斗罗刹女,大战牛魔王是《西游记》中描写最精采,也最成功的章节之一。唐僧取经,途阻火焰山,须得芭蕉扇搧灭大火方能通过。芭蕉扇在铁扇仙之手。铁扇仙乃牛魔王之妻,圣婴大王红孩儿的生身之母。就在此前不久,孙悟空还同红孩儿几番鏖战,后请来观音将其降服,收去做善财童子。不久,又与红孩儿之叔、牛魔王之弟如意真仙大战一场,从而与牛魔王,铁扇仙结下深仇。悟空明知求扇不易,仍知难而进,先礼后兵,借来定风珠,又巧妙地钻入罗刹女之腹,终于得到芭蕉扇,是为一调。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系假扇,不仅搧不灭山火,火势反而更猛,将大圣两股毫毛烧净。乍读颇有意外之感,想来尽在情理之中。罗刹女仇未报,恨未消,岂可将宝扇拱手相送?大圣性直率,心又急,焉能辨其真假?悟空百折不挠,前往积雷山摩云洞大战牛魔王,设计偷来金睛兽,变做牛魔王,从罗刹手中骗得宝扇,孰料作者笔锋一荡,让牛魔王假扮猪八戒,轻而易举地将悟空费尽心机才搞到手的宝扇夺去。两番变化。同出一技,却又尽情尽理,殊不雷同,可谓波澜迭起,摇曳生姿,读者的心弦被紧紧绷住,把卷不舍,急睹为快。三调芭蕉扇更为动人心魄,将故事推向高潮。悟空与牛魔王二度大战,各施神通,变化赌斗,不分轩轾。然“魔”高一尺,“圣”高一丈,悟空在佛祖和玉帝派来的四位金刚、托塔天王父子和火焰山土地等众神协助下,终将牛魔王擒获。取得芭蕉扇,永远搧熄大火。
三调芭蕉扇,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接,一波又一波,波波相续,如峰回路转,物换景移,大跌大起,多彩多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想象浪漫瑰丽,构思精警奇特,场面壮观激烈,气度恢宏博大,层次井然分明,叙述有条不紊。而伏笔伏线的运用尤其成功,更使得三调芭蕉扇大为生色。本书第三、四回写悟空与牛魔王、鹏魔王、狮陀王等结为兄弟,牛魔王居长,号为平天大圣。此节兄弟大战,难分高下,佛祖与玉帝同派众多天神助战,方降服牛魔王。从而形象地说明,当初能与悟空结拜的都是非等闲之辈。这同后文的战狮陀、斗大鹏。都起到了烘托孙悟空的作用,也为三调芭蕉扇预先伏下最初的一笔。作品通过火焰山土地之口,巧妙而又顺情合理地将火焰山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悟空大闹天宫时,蹬翻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使一块带火的炉砖掉落人间,形成火焰山。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悟空在号山枯松涧苦战并最终降服牛魔王与罗刹所生之子圣婴大王,则从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上构成三调芭蕉扇最主要的铺垫。尔后解阳山破儿洞红孩儿之叔如意真仙同悟空的一番赌斗,则为翻越火焰山投下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小须弥山逢灵吉菩萨索借定风珠,照应了第二十一回降服黄风岭黄风怪。而牛魔王乱石山碧波洞赴宴,又为后面万圣老龙与九头驸马作怪埋下伏线。层层铺垫,笔笔设伏,前后呼应,相映成辉。可以想象,若无三调芭蕉扇一节文字,那么,上述铺垫伏笔便成了片金零羽,散珠碎玉,单摆浮搁,孤立无附,从而失去了整体性。作者通过三调芭蕉扇,巧妙地将这些珠玉金羽绾结镶缀起来,构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璀璨夺目的七宝楼台,令人赏心悦目,荡魄销魂。
此外,这一节描写之所以耐人品味,还在于作品赋予神话世界中的人物形象以浓烈的人情味,如罗刹女恋子及为子报仇,体现出母爱之情。牛魔王停妻再娶,入赘为婿,铁扇公主与假牛魔王相会重叙旧情等描写,与现实世界中凡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无不相符,使人们既能伴随主人公在虚幻浪漫,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里纵情遨游,又能领略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所具有的丰富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精神要求和生活欲念,从而大大缩短了人物形象与欣赏者的距离,沟通了作品与读者、神话世界与世俗社会,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这样的描写不愧为神话小说中的典范,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浪漫主义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