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三衙掌管禁军的军事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马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步司),合称“三衙”。北宋初解除统军将领兵权,承后周之制,设殿司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称为“两司”,统辖驻扎在汴京周围的禁军。真宗时,侍卫司分为马司和步司,与殿司成为“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员。三衙军职有时也可成为武将虚衔。其职权是分掌全国禁军,而马、步司在名义上还统辖厢军。北宋亡,三衙制随之终结。南宋初恢复三衙,但实际上已无统率全国军队的权力,仅统领驻守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正规军。跟枢密院相反,三衙虽统辖全国禁军,却无调兵之权。三衙与枢密院互相牵制,以防止武夫兵变。 三衙 三衙宋代禁卫军衙署 以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分掌禁军,置都指挥使,宿卫京师、宫廷。唐代后期时藩镇因战乱频仍,多置亲兵,称之牙 (衙) 兵。五代至宋初的皇帝多半出自藩镇,故相沿称为三衙。其长官,殿前指挥使俗称殿帅,侍卫亲军马军司指挥使俗称马帅,侍卫亲军步军司指挥使俗称步帅。为宋代禁军的重要官署,其长官多由皇帝宗亲、心腹将领充任。 ☚ 御营使 殿前司 ☛ 三衙❶宋代掌管禁军的军事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马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步司)的合称。北宋初解除统军将领兵权,承后周之制,设殿司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称为“两司”,统辖驻扎在汴京周围的禁军。真宗时,侍卫司分为马司和步司,与殿司成为“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指挥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1员。三衙军职有时也可成为武将虚衔。其职权是分掌全国禁军,而马、步司在名义上还统辖厢军。北宋亡,三衙制随之终结。南宋初恢复三衙,但实际上已无统率全国军队的权力,仅统领驻守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正规军。三衙虽统辖全国禁军,却无调兵之权。三衙与枢密院互相牵制,以防止武夫兵变。 三衙宋朝主管禁军的机构,即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的总称。北宋时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分统全国禁军。南宋时,仅统辖驻临安府禁军。 三衙宋代合称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为三衙。后梁始设侍卫亲军,后周另设殿前司,宋初本沿后周之制,以殿前司与侍卫司共掌全国军队,但侍卫司的长官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与副长官侍卫亲军马步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虞候均以秩高不授人,而由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侍卫马、步军,因此名义上为两司,实际上分为三衙。南宋时三衙无统辖全国军队之权,所掌仅为屯驻临安府的正规军,分称殿前司军、马军司军和步军司军,为屯驻大军中的三支。孝宗时又将侍卫马军所统移驻建康府。 三衙宋中央禁军最高指挥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马亲军步军司合称。北宋真宗景德二年正月十九日罢侍卫马步军都虞候,侍卫司不复单独置司,殿前司、侍卫司完成了向“三衙”的演变,自此以后,宋朝禁军最高指挥机构有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通称“三衙”,互不统属,各自直隶皇帝。北宋总禁旅十余万人,宣和间存三万。南宋建炎初,三衙几沦于废坏,绍兴五年至七年渐复三衙体制。乾道初三衙禁兵以七万三千为额(《宋诏令》卷94《责王超诏》、《群书考索后集》卷12《三衙》、《朝野杂记》甲集卷18《三衙废复》、《通考·兵考》7)。 别称❶三司。《建隆编·二年》:“三司禁旅就粮州郡,亦不得常坐食于京师。”《止斋先生文集》卷19《赴桂阳军拟奏事札子》第三:“所谓禁兵者,皆三司之卒,分屯而更戍。”《宋会要·职官》32之13:“伴射官,自今于殿前、马、步三司通轮保明选差。”《合璧后集》卷54《三衙门》:“总三衙:殿司、步司、马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