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藩之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藩之乱

 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发动的叛乱。吴三桂等原为明将,降清后竭力为清朝廷效劳,镇压农民起义军和消灭抗清的南明政权。清廷封吴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称为“三藩”。他们各自为政,任用官吏,掌握财政,成为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势力最大,他手握重兵,控制云贵,还可向全国选派官吏,称“西选”,造成对清廷的很大威胁。1673年(康熙十二年),清政府下令撤藩,三桂立即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攻入湖南。次年称周王,攻陷四川、湖南,声势浩大。耿精忠(继茂之子)起兵响应,攻入浙江、江西;尚之信(可喜之子)和陕西、云贵等处督抚也相继起兵响应。由于这些人声名狼籍,不得民心,陆续被清兵所败,耿精忠、尚之信先后降清。1678年(康熙十七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不久病死,由其孙世璠继之。1681年,世璠兵败自杀,延续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三藩之乱

初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叛清事件。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原为明将,后降清,因镇压农民起义和消灭南明政权有功,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耿仲明之子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合称三藩。三藩逐渐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以吴三桂势力为最强。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遂叛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攻陷四川、湖南。十三年,耿继茂之子耿精忠叛清,攻入浙江、江西。十五年,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据广东叛清。同时广西、陕西督抚也相继叛清。清廷立即调兵遣将进行围剿。是年,平凉王辅臣降清,耿精忠也于福建投降。十六年尚之信投降。清廷就集中力量进攻湖南的吴三桂。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不久死去。其孙吴世璠继位。十八年,清军收复岳州、衡州等地。十九年,清军又收复四川、贵州。二十年清军围攻昆明。吴世璠率众死守月余,城破,自尽身亡。至此,三藩之乱悉平。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Sanfan zhiluan

清康熙年间发生的三个汉姓藩王的叛乱。三藩即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他们割据一方,恣意妄为,鱼肉百姓, 大为民害, 且又拥兵自重, 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吴三桂有八旗兵53佐领,绿旗兵10营,耿、尚各有15佐领和若干绿旗营, 共计10万多人, 军费开支“几耗天下财富之半”;在云、贵专横跋扈, “用人,吏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庭闻录》卷4) 甚至向全国选派官吏, 称 “西选”。耿、尚二藩也皆专擅一方, 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康熙初年, 为了阻遏三藩势力的膨胀, 清廷命吴三桂交还大将军印, 停止用人题补权, 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圣祖亲政以后, 以三藩为三件大事之一, 书宫中柱上, 夙夜忧心, 筹思铲除之策。康熙十二年 (1673) 三月, 尚可喜请求告老回辽东,以子之信袭爵,圣祖准其告老,令其撤藩回籍, 但不准其子袭爵。吴三桂受其牵动, 也假意请求撤藩。朝中为此发生争论, 多数大臣反对撤藩。圣祖认为: “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 不若先发。”( 《清史稿》卷269《明珠传》)于是乾纲独断,毅然下令撤藩。当年十一月,吴三桂闻撤藩令立即发动叛乱,杀巡抚朱国治, 总督甘文焜自杀。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发布檄文, 以恢复中华为号召, 挥兵攻入湖南。广西、四川响应叛乱。十三年三月, 耿精忠据福建叛。不到半年滇、黔、湘、川、桂、闽六省皆叛。十五年尚之信据广东叛。同时,战乱扩大到赣、陕、甘、等省。面对险恶的形势, 圣祖临危不乱, 首先打击元凶, 杀吴三桂之子吴梦熊, 派兵阻击湖南、四川之叛军, 固守江西。对于耿、尚二藩则暂时停撤。由于军事部署得宜, 策略掌握灵活, 到十六年渐渐扭转了战局。耿、尚二藩叛而复降,陕西几经反复终于平服。吴三桂取得湖南后,举棋不定,几十万大军游弋江上,毫无进取。清军倾全力进攻湖南,收复大片被占地区。吴三桂为作垂死挣扎, 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 (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他坐困一隅,于当年八月忧忿而死。其孙吴世璠继立, 退居贵州。清军奋力猛进, 十八年收复湖南, 十九年收复四川, 二十年十月下昆明,吴世璠服毒自尽,三藩之乱遂平。自此取消了藩镇制。平定了历时八载,蹂躏十省的叛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有利于国家统一, 有利于开发边疆。

☚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战役 ☛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

清初汉族藩王叛清事件。“三藩”指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清初,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留镇云南; 尚可喜封平南王,留镇广东; 耿仲明及其子死后,其孙耿精忠袭爵,封靖南王,留镇福建。三藩各自割据一方,其中吴三桂最为功高权重,他控制云、贵地区,树立党羽,笼络旧部,自行任命官吏将领,清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其财政户部不得查核。康熙帝亲政后,一直把三藩视为心腹之患。康熙十二年 (1673),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由其子尚之信袭王爵。康熙同意尚可喜撤藩,吴、耿二人也只得提出撤藩请求,以试探清廷态度,同时积极准备叛清。康熙认为,吴三桂蓄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多数朝臣惟恐撤藩生乱,顾虑重重。康熙不为所动,果断下令撤藩。撤藩令下,吴三桂首先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 (1674年1月) 发动叛乱,杀云南巡抚朱国治等清朝官吏,云贵总督甘文焜自杀。吴三桂军迅速打到湖南,声势浩大。吴三桂自称周王,天下招讨都元帅。清廷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清寇大将军,统诸军南下,至荆州不敢渡江,与吴三桂军隔长江对峙。不久,广西将军孙延龄、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叛清,占据广西、福建; 吴三桂党羽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杀清朝经略大臣莫洛,攻陷兰州; 尚之信据广州叛。吴三桂占领湖南后,没有挥军向北、向东发展。康熙一面稳定后方,一面采取“剿抚并用” 方针对付各路叛军,对吴三桂全力打击,对其他叛军则剿抚并用,分化瓦解。康熙十四年,王辅臣向清朝投降。清军攻入仙霞岭,耿精忠势穷乞降。不久,尚之信、孙延龄也先后降清。清军始集中兵力于湖南战场,对付吴三桂军。康熙十六年,74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同年,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改元洪化。清军乘机大举进攻,收复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处。康熙二十年 (1681),清军分路进入云南,年底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

☚ 康熙除鳌拜   太子党之案 ☛

三藩之乱

清初吴三桂等发动的叛乱。吴三桂,降清后助清镇压农民军和消灭南明政权。南方平定后,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封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此为“三藩”。皆拥重兵成割据之势,三桂势力为最强。与朝廷矛盾日烈。康熙亲政后,下令撤藩,三桂首先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攻陷四川、湖南。另外两藩也起兵响应。广西、陕西等地方督抚也陆续起兵反叛,后耿精忠(继茂子)、尚之信(可喜子)相继降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不久病死。部下很快土崩瓦解。这次叛乱为时8年,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全平息。

三藩之乱

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叛清事件。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原为明将,后降清,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耿仲明之子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合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令撤藩,吴三桂遂叛清, 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次年称周王,攻陷四川、湖南。十三年,耿继茂之子耿精忠叛清,攻入浙江、江西。十五年,尚可喜之子尚之信据广东叛清。同时广西、陕西督抚也相继叛清。清廷立即调兵遣将进行围剿。是年,耿精忠在福建投降。十六年尚之信投降。清廷就集中力量进攻湖南的吴三桂。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不久死去。其孙吴世璠继位。十八年,清军收复岳州、衡州等地。十九年,清军又收复四川、贵州。二十年清军围攻昆明。吴世璠率众死守月余,城破身亡。至此,三藩之乱悉平。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

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对清廷发动的叛乱。吴,尚及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是明朝辽东边将,明亡后降清,引清兵入关,后被清廷封为藩王。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三藩各拥重兵,割据一方,实力雄厚,严重威胁清王朝的统一。康熙十二年(1673)七月,康熙下令削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出 “复明”的旗号,攻陷湖南常德、长沙,岳州 (今岳阳)、澧州 (今澧县东)、衡州 (今衡阳)等地。继而耿精忠及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发动叛乱,云、贵、川、陕等省的汉族提督也纷纷响应。康熙派重兵讨伐,集中主要兵力打击吴三桂,分化瓦解其他叛军。耿、尚先后降清。吴三桂孤军作战,于康熙十七年(1678)在衡州称帝,不久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1681)兵败自杀。叛乱结束。

☚ 清圣祖   雅克萨之战 ☛

三藩之乱san fan zhi luan

【历史】Rebellion of the Three Vassal Princes,1673~1681,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the three being Wu Sangui in Yunnan province,Shang Kexi in Guangdong province,and Geng Jingzhong in Fujian province who had all been Ming generals

三藩之乱

三藩是指清朝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吴、尚及精忠祖仲明原为降清明将。清入关时,他们充当镇压反清势力的先锋,先后被清廷封为藩王。之后,他们不仅拥有重兵,割据一方,而且在自己的统治区内,一切自擅,形同独立王国,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一。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首先发难,尚、耿继起响应。一时间内,吴三桂及其叛乱势力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但由于这一叛乱不得人心,遭到人民的反对。康熙帝在平叛中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叛军,对其余二藩及其它反叛势力进行分化瓦解,最后在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