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歙 县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黄山的东南麓,四周群山列嶂,境内丘陵起伏。据《新安志》载:“县南有歙浦,因以得名。”歙,意谓山水翕聚,可知歙县是山环水绕汇聚之地。
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歙县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着古老的人类文明。秦朝末年时设歙县,属会稽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属丹阳郡。东汉末年,歙县为吴国属地。孙权征服山越后,歙归新都郡。晋时属新安郡,隋时属歙州。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歙人汪华据州,建号吴王,并将州治自休宁迁歙。此后歙县一直是州治、府治所在。五代十国时,歙县先属吴,后属南唐。北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为徽州。元代歙县属徽州路,明清属徽州府,歙县作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故亦称“徽城”。
歙县位于群山环抱之中,这里最初生活着山越之民。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北方士族和人民纷纷南迁,其中不少人来到歙县避乱定居,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共同开发着这块土地。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和劳力,促进了这里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这里土地较少,不少人外出经商,新安商人日渐闻名。五代十国时,歙县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且出现“歙砚”、“徽墨”、“澄心堂纸”等重要产品。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歙县成了京畿腹地,经济文化更趋繁荣。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城的一半,人称“祝半州”。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开始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歙商资本也比宋代大为增加,元末朱元璋率军入徽,缺乏军饷,歙商江元一次捐助饷银10万两,其资本雄厚,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如同整个徽州一样,歙人经商己蔚为风气,成年男子中十分之七八都外出经商。特别是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明政府改变“开中法”,允许商人在产盐地区两淮、两浙直接纳粮换盐,自由贩卖。徽商尤其是歙县商人相继打入盐业领域,成为盐商中的中坚。徽州盐商主要以两淮为基地,以扬州为经营中心。在两淮八总商中,歙县商人就占一半,且各姓代兴,资本雄厚。如江村的的江姓,丰溪、澄塘的吴姓,潭渡的黄姓,岑山的程姓,棠樾的鲍姓,上丰的洪姓,唐模的许姓等。歙县汪廷璋,自祖父迁扬州以盐业起家,富至千万;江春家世代业盐,寓居扬州,继父为两淮总商,在扬州有园林5处,乾隆帝曾两访其康山草堂。还有汪石公太太、汪应庚、鲍志道父子、马曰琯、马曰璐、徐赞侯、郑景濂、闵世章等,均在扬州以盐业起家致富。据统计,歙商中盐商占30%,当铺商占20%,杂商占50%。他们的足迹遍天下,甚至远至海外,长江沿岸有“无徽不成镇”之谚。这些徽商中很多都是歙商。
徽州是朱熹的故乡,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号称“东南邹鲁”。歙县作为徽州府治更是如此。这里“十室之村,不废诵读。”在这样的风气下,包括歙商在内的徽商形成了“贾而好儒”的特色。他们或先儒后贾,或先贾后儒,或亦贾亦儒。很多商人在外经商致富后,延师教子课读,乃至捐资办学,兴建书院,刻印典籍,促进了家乡经济文化的发展。这里历代以才入仕者称甲江南。仅明清两代就有542人中进士,1531人中举,曾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之说和“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的佳话。这里名人辈出,数不胜数。不仅涌现出李廷珪、程君房等能工巧匠,还诞生了画坛“四大名僧”之一的渐江、著名戏曲家汪道昆、“扬州八怪”中的二怪罗聘、汪士慎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清代理财家王茂荫。这里也是现代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国画大师黄宾虹、著名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的故乡。
众所周知,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派竹木砖石雕等是徽州历史文化的精粹,而其中的许多代表人物都是歙县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歙县素有“文物之海”的美称。在这里文化遗存、传世瑰宝,遍布城乡各地。经文物普查,歙县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地面文物570余处。其中明清牌坊即有84座,而传世文物则难以数计。目前已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在众多的文物中,牌坊、祠宇、民居最具特色。如许国石坊、棠樾石坊群、宝纶阁、郑氏宗祠、吴氏宗祠、潜口民宅、老屋阁等代表了徽派建筑的最高水平。
歙商在建筑豪华宅第的同时,还建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反映了古代徽州颇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如在唐模村建于清初的檀干园、座落在新安江畔雄村的桂花厅就是歙县名园的代表。歙县还保存着世所罕见的古代桥梁,建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的太平桥是安徽最大的古桥,它与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万年桥、紫阳桥,合称“古歙三桥”。
徽州素称“文献之邦”。明清时期,徽州是全国四大刻印业中心之一,而徽州的刻印业又主要集中在歙县。所以歙县至今还保存着大量明清歙人刻印的图书以及歙人所著的诗文集和医学典籍,还有数量众多的明清家谱、族谱、宗谱、契约、帐簿等,从而为研究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资料。由于徽商“贾而好儒”,歙商热衷于收集历代书法大家的传世墨迹,汇刻集帖,收存于碑碣法帖之中,这些虽大多散佚。但至今保存完好的法帖尚有《清鉴堂帖》、《余清斋帖》,汇集了从晋到明15位大家的珍品名件。
歙县还有不少现代的文化胜迹和革命旧址,如“陶行知就学处”,为清光绪年间英国人唐俊贤所办的教会学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少年时曾在此就读。座落在歙县西潭渡村的“黄宾虹故居”,仍保持当年风貌。位于岩寺镇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地旧址”,是1938年1月赣、闽、粤、湘、鄂、豫、皖、浙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一、二、三、四支队后,在此集中。4—6月这里又一度成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至今仍保存有当年新四军抗日宣传的壁画、标语、布告等。
歙县名产很多。工艺品中歙砚、徽墨举世闻名。螺甸漆器、徽州竹编也很有名。此外象徽州雪梨、金丝琥珀枣、黄山猕猴桃、歙县金桔等也受到世人称赞,尤其是产于漳潭、绵潭、瀹潭的三潭批杷,更是闻名世界,民间有“世上三潭枇杷,天上王母蟠桃”之赞。
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歙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