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草sǎn léng cào草名。也作“三稜草”。俗谓“莎草”,因草茎为三棱儿而得名。又因根块繁殖,故也呼“三棱核核(hú hú)子草”。根块可入药,药名“香附子”。是农田害草,根块繁殖,很难除净。 《说文》:“芧,草也。”唐颜师古注:“芧,三棱也。”宋罗愿《尔雅异》:“莎,茎叶都似三稜,根若附子……谓之香附子。” 三棱草草名,传说可医腹痛。《太平广记》四一四引《朝野佥载》:“唐河东裴同父,患腹痛数年,不可忍。嘱其子曰:‘吾死后,必出吾病。’子从之,出得一物,大如鹿条脯。悬之久干,有客窃之。其坚如骨,削之,文彩焕发,遂以为刀把子,佩之。在路放马,抽刀子割三棱草,坐其上,(刀) 把尽消成水。客怪之,回以问 (裴)同,同泣,具言之。后病状同者,服三棱草汁多验。”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薃 > 三稜草 三稜草 sānléngcǎo 三棱草药名。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三棱草sānlíngcǎo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