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大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大豆 【名称出处】:《食鉴本草》 【概况】: 异名 黄豆(《日用本草》)。 基源 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的黄色表皮的种子。 原植物 大豆Glycine max(L.)Merr. 历史 本品始见于宁原《食鉴本草》。对黄大豆性味有记载(见本条历代医药家论述❶ )。此外历届本草如:《日用本草》,《本草汇言》、《本草再新》、《本草撮要》、《本经逢原》、《纲目》以及《贵州民间方药集》、《广西中草药》等均有收载。 余项参见“大豆”条。 。【化学】: 种子发芽后晒干含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Xanth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1]、钙、钾、硅[2]、大豆黄酮甙、染料木甙(Genistin)、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C、D、E五个甙元结合的糖甙、叶酸、泛酸(Pantothenic acid)、唾液酸(Sialic acid)[3]并含大豆甙、大豆甙元(大豆素)、丁香酸[4]。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等.江苏药材志.1965:321 [2] 刘寿山等.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63:37 [3]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2 [4] 药学通报 1983;18(9):26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纲目》:“生温,炒热,微毒。” 归经 入脾、大肠经。 ❶ 《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效 健脾宽中,活血利水,祛风解毒。 主治 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外伤出血。 ❶ 《日用本草》:“治中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或研末。 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纲目》:“多食壅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治单纯性消化不良:黄豆(即黄大豆)500g,血藤5000g。将血藤煮取汁,浓缩前打磨好的豆浆倒进血藤汁中煮沸20分钟,过滤去渣,浓液烘干研粉备用。小儿每次0.5~1g,日服4次。 ”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痘后生疮:黄豆烧研末,香油调敷。” 食疗 ❶ 日本《动植物民间药》:“治筋痛拘挛,膝痛湿痹:以黄豆煎服。” ❹ 浙江中医杂志 1963;(2):“治寻常疣:用黄豆发芽,清水煮熟,连汤淡食,每日3餐,吃饱为止,连食3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不吃其它任何粮食及油类。 第4天起改为普通饮食,并可继续以豆芽佐餐。” ”。【医药家论述】: ❶ 黄宫绣《本草求真》:“黄大豆,按书既言味甘,服多壅气,生痰动嗽。又曰宽中下气,利大肠,消水胀肿毒,其理似属两歧。讵知书言甘壅而滞,是即炒熟而气不泄之意也;书言宽中下气利肠,是即生冷未炒之意也。凡物生则疏泄,熟则壅滞,大豆其味虽甘,其性虽温,然生则水气未泄,服之多有疏泄之害,故须分生熟,而治则有补泻之别耳。用补则须假以炒熟,然必少食则宜,若使多服不节,则必见有生痰壅气动嗽之弊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